安仁县论坛
因为年的一次商业合作,做网大的屈小超和他的团队——八百集,与安仁偶然邂逅;年,团队为四川大学周年校庆拍摄微电影,选择在安仁取景,反响非常好;今年,屈小超和八百集举家搬迁到安仁。用屈小超的话说,一来二往,选择安仁是感觉这个地方和契机都比较合适。无独有偶,乡伴文旅、曲江智造等家文创企业(团队)纷纷选择落户安仁,创作影视音乐、公馆系列等文创产品。
在全国热捧的“三文(文博、文创、文旅)产业”中,大邑安仁如何突围,做大“三文”蛋糕?两天前,大邑安仁交出了答案,12月29日,大邑县安仁镇人民*府荣获“年度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改革创新奖”先进集体。
在大邑县安仁镇*委副书记、镇长李果看来,文博、文旅、文创“三文产业,”就像一个飞轮上的三个齿轮,其中,文博是核心,为文旅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竞争力;文旅把文博产业化、具象化;文创又将文旅产业端向后延。“只有让文博、文旅、文创三者有机融合,让推动飞轮的三个齿轮共同运转,才能实现飞轮的高速飞驰。”
↑安仁古镇
以文博为核心
探索“博物馆展示+文化体验+消费场景”
文博是安仁的核心,安仁古镇的公馆建筑群、刘氏庄园博物馆、建川博物馆、安仁老街,共同构成了中国博物馆小镇。如何利用好中国博物馆小镇这块金字招牌?大邑高品质发展文博,强化文博核心IP,实施“文博品牌化”战略,创新“*府+企业”。年文旅资源巨头华侨城入驻安仁,对“文博+古镇”起到了推进作用。华侨城聚合了非常丰富的资源,不断给古镇里装东西,如今的安仁古镇,随处充满惊喜。比如,利用老建筑空间,对多元文化加以整合凝聚,探索“博物馆展示+文化体验+消费场景”,在公馆建筑群植入文博符号,围绕时尚文化体验,打造“可以住的书屋”方知书房、公馆沉浸式实境体验剧《今时今日安仁》、中国首个公馆式精品博物馆—华公馆、《国家宝藏》首个线下体验馆,形成了时尚、活力、现代的新消费体验空间,目前功能区博物馆增加到71座。
↑李育滋公馆
以文创为动力
聚集文创企业(团队)家
最近,文女士带着从内江来成都探望她的父母来逛安仁古镇。与其他古镇“逛吃”的经历不同,年近70的父母点名要到刘氏公馆打卡。因为从成都出发较晚,逛完刘氏公馆和建川博物馆,已是华灯初上。在公馆老街,文女士一家偶遇了安仁推出的重磅文创节目《今时今日安仁》,想着陪父母出来一趟不容易,文女士花了多块钱买了三张票,看完后又在安仁住了一晚。第二日离开时,文妈文爸一边嗔怪女儿破费,一边却说回去要告诉身边的老伙计过来体验一下。
↑安仁古镇:《今时今日安仁》戏剧,没有舞台,演员在庭院里演出……
李果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高品质发展文创,大邑打造起一整条产业链,以期能有更多来到安仁的人能留下来,在这儿住下。为了让新经济新动能在古镇澎湃起来,安仁集聚十余位国家专家组建“安仁智库”;在全国首创成都市锦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培训学院、蓉创城乡社区空间美学研究院;搭建全产业链生产空间、展示空间和鉴定交易平台,引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推进西部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搭建文旅科创产业孵化平台,依托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引进杭州G20团队、康佳之星创新中心等机构和平台,推动三文产业成链发展。
↑文创产业进公馆
如今,华侨城创意文化产业园、建川文创街坊、四川影视学院创新创业园等文创空间相继建成,聚集乡伴文旅、曲江智造等文创企业(团队)家,创作影视音乐、公馆系列等文创产品;同时,培育安仁“双年展”、安仁论坛、文化名镇博览会等国际化展会品牌。截至目前,举办了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首届中国网络电影周等节会30余场次。
↑今年11月,在安仁古镇参加“一带一路·世界城市文化旅游论坛”的“最强大脑”们
以文旅为载体
实现安仁“全时可游”
“安仁将以斜江河为界,在安仁北岸绘就一幅历史建筑和文博会展交融共生的瑰丽画卷,在安仁南岸抒写一篇乡村田园与文旅农旅交相辉映的大美诗篇。”李果指着安仁·中国文博产业功能区的规划图告诉记者。近年来,安仁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精心筹划打造一节(穿上旗袍去安仁)、一展(安仁双年展)、一会(文化名镇博览会)、一论坛(安仁论坛)等安仁品牌专业化节会活动,提升游客参与度、体验度,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金谷域庄园
为了实现安仁“全时可游”,安仁相继推出了夜间消费产品、夜间灯光,完善了过夜基础配套,比如安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在安仁的淡季夏冬两季,采取因时制宜的措施。李果说:“安仁夏季缺水,一直是吸引游客的短板,因此,我们从规划入手,未来,斜江水将环抱安仁。冬季,利用安仁的博物馆优势,结合主题教育,推出系列主题教育游,同时,和西岭雪山、花水湾联动,推出优惠活动,实行全域旅游。”
大邑安仁将文博、文创、文旅“三文”产业有机融合,实现了名利双收。今年,安仁入选全国首届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荣获中国文旅小镇和特色小镇标杆项目评选双榜前列。目前,安仁年均接待游客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9亿元,城镇化率63.8%,全镇超过六成人员从事“三文”相关产业,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年增长48.2%、54.3%。
红星新闻记者冉祎刘友莉摄影周勇良
编辑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