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论坛
佛教文化是大罗山文化的重要一脉。
大罗山奇妙的自然景致之中,有多处佛身和观音法相。
天河水库田螺背
在天河水库的北向源头(秀垟)西岸处抬眼看向田螺背,山顶的南侧一块岩石俨然观音菩萨正在诵经的侧身像,其身后不远处有一灵龟亦正翘首聆听;在茶山五美园入口处仰观山景,呈现弥勒佛端坐山中;从宝严寺山门处遥望山巅,弥勒佛身即映入眼帘。在仙岩化成洞处向西远眺,一仰卧大佛头北脚南,横躺于远处山口之上;从*云寺右边山谷小径中段向东上视,观音向大佛行礼(观音礼佛)的画面永远定格于斯……如此众多的状若佛菩萨的山体和岩石,在令人叹服大自然的*斧神工之余,不得不信服大罗山就是一座佛之山!
田螺背“灵龟听经”
派岩*云寺西边岭上“观音礼佛”
大罗山自古被称“浙南佛国”、“观音圣地”,民间久传其深藏“七十二寺院、三十六庵堂”。有文字记载,大罗山佛教始于晋代。清朝王锡琯《天柱无文和尚石室稿序》有记“天柱禅寺创自晋”,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为大罗山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寺院。
天河佛光
唐宋时期,得帝王崇敬佛法,佛教在大罗山盛行。特别是在北宋时期,大罗山佛教进入到一个鼎盛阶段。古刹名寺迭出,寺院密集,法席广布,诸如仙岩的圣寿禅寺(俗称仙岩寺)、罗隐寺、宝岩寺(化成寺)、伏虎寺,茶山的实际寺、宝严寺、香山寺、心安禅寺,龙湾的天柱寺、国安寺、乾元寺、安仁寺,瑞安塘下的龙圣禅寺(尖山寺)、龙翔寺、云顶寺等,闻名遐迩,享誉朝野。
仙岩寺全貌(网络下载)
此一时期,大罗山大德高僧纷涌而出,成就卓著。
唐时,玄觉、慧通归一相继弘法,使大罗山佛教得以迅速发展。永嘉大师——玄觉(-)创设禅宗道场,倡天台宗、禅宗融合之说,各地学僧聚集座下,新罗国(今朝鲜)僧人亦来参拜。其著作有《禅宗永嘉集》、《证道歌》等。
永嘉大师画像
慧通归一(-)禅师于唐大中年间住持仙岩寺,在寺南卧象山山麓象鼻尖上建造七级浮屠——仙岩塔(后称“慧光塔”),在佛陀池南岸刻设八面太湖石吉祥陀罗尼经幢,开坛弘法,中兴寺宇。后世尊其为仙岩寺开山祖师。
北宋慧光塔(资料图)
宋代,仙岩寺香火盛极一时,先后幸得宋真宗和宋神宗御赐“圣寿禅寺”和“昭德积庆禅院”匾额,名震宇外。时该寺常住僧众达余位。
日本僧人荣西法师,先后两度远渡重洋来到仙岩寺,拜从谨大德参学,得传济心印,后回东京创立临济宗,为能仁寺开山鼻祖。八百年后的年,该寺住持率众拜访仙岩寺寻根。荣西的参佛学之行,其后世的寻根之旅,不仅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和中日文化的交流,而且在大罗山佛教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仙岩秋色(网络下载)
宋时的高僧如云,羲寂、遇安、处谦、继忠、怀贤、处元、介谌、昙贲、真歇青了、谣诜、道嵩、景纯、大休等等都为大罗山佛教做出过重要贡献。
遇安禅师,福建福州人,生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示寂于北宋至道元年()。因他将《首楞严经》中“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破句读作“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且毕生不改这种读法,人皆谓之“楞严遇安”禅师。
伏虎禅师画像
遇安禅师为天台国清寺国韶禅师传人,是位很有学行的僧侣。北宋初年,云游到仙岩,卓锡白云庵。仙岩寺从唐代肇创以来,历经三百多年的沧桑变迁,已颓败不堪。遇安禅师睹其状,恻然于怀,誓愿重振。经他悉心筹划,茹辛经营,又得乡贤陈敏九的鼎力相助,仙岩寺遂成东瓯最大丛林。
仙岩伏虎寺山门
《仙岩志》(明·李灿箕版)、《仙岩寺志》(清·释佛彦版)、《仙岩山志》(民国·张扬版)皆称遇安师平日皆骑虎出入,跨以登山涉水。后人为永记法师中兴仙岩法门之大德,尊其号曰“伏虎禅师”,并称其于雷响潭上方讲经说法处为“伏虎庵(寺)”,贯穿五潭二井的锦溪为“虎溪”,山门前尚留有“虎溪桥”、“系虎石”等古迹。
真歇青了法师于尖山重建龙圣禅寺时,其降服*龙、尖山飞瓦龙之神奇传说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
仙岩虎溪
宋时的大罗山佛教著作丰厚,有羲寂的《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处谦的《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继忠的《扶宗集》,怀贤的《诗颂文集》、《稚耄典记》,处元的《止观义例随释》、《辅赞记》,介谌的《无示介谌禅师语录》,昙贲的《心闻昙贲禅师语录》《宗镜撮要》,青了的《真歇青了禅师语录》,大休的《念大休禅师语录》等。
在外族入主中原几十年的元代,大罗山佛教以禅宗为主流,时兴时衰。仙岩寺猷禅师为六祖门下第二十三世,是当时禅门大德。而致蕴禅师重兴因时局影响而衰微的圣寿禅寺及慧光塔。省初法师竭力弘扬天台宗教规。这段时期的佛教著作有猷禅师的《仲谋猷禅师语录》,省初的《五门禅》等。
虎溪慧光塔(网络下载)
到明清时,大罗山佛教乃至整个温州佛教渐兴净土宗。
明初,太祖朱元璋严整佛教,使佛教的发展深受抑制,大罗山佛教亦饱受重创。幸得帝师刘伯温,向太祖推荐了茶山实际寺逆川大和尚为大旱了九个月的金陵(南京)成功求雨之后,逆川返温兴建实际寺等寺院十多处,主持法席,弘扬佛法,大罗山佛教再度大兴。其论著法语甚丰,有《五会语》若干卷、《善财五十三参偈》一卷、《逆川智顺禅师语录》等。
茶山实际寺
仙岩圣寿禅寺用温文粹禅师、古航津禅师、活石永瑛禅师、鑑空慧心禅师、云江伦法师、昙旭法师等高僧亦步逆川大德而接力掀起大罗山佛教弘法高潮。其中鑑空应召参修《永乐大典》,得成祖皇帝朱棣钦赐紫衣云履还山。
逆川禅师造像
清初,天目超智法师应瑞安县令谭希闵及永强名贤王锡琯诚邀,住持仙岩圣寿禅寺,以戒律整顿僧伽,以禅学随机接引;寺规清严,道风远播;宰官敬仰,四众顺从,皈依弟子,不计其数。天目和尚又以苦行励众,处处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弘扬佛法的同时,又造福了一方百姓。其时,仙岩山周围庵堂林立,时人皆云“仙岩佛国”。瑞安玉海楼主人孙衣言所撰书楹联“震旦一花开,却看龙象高居,指顾仙岩成佛国;曹溪勺水在,未许马驹踏破,庄严福地接罗天。”镌刻在仙岩寺大雄宝殿正面石柱上,至今仍清晰依然。
圣寿禅寺大雄宝殿
清代诗僧、贤哲如林。天目和尚不仅是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还是一位饱学的贤哲大德。他留下的不仅有深邃哲理的《语录》,还有大量的诗词、楹联和散文。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得意门生——著名金石家、旅行家、学者潘耒曾三度来访仙岩寺,拜访天目大德,并遍游仙岩山,在其三篇仙岩游记里详细描述了仙岩山奇妙的自然景观,还为天目师命名的“化成十景”——东谷夏阴、南屏春秀、西崖秋爽、北峰冬日、中岩夜月、石门锁翠、青莲花瓣、石焰流霞、灵谷传声、云端化成等逐一配诗一首。另有心空大师的《梅花百咏》,佛彦、佛皋的《仙岩寺志》十卷,天柱寺无文的《石室稿》,宗相的《耕馀集》,晓柔的《卍莲诗草》、《卍莲赋抄》等等。
古塔古韵(刘峰摄)
至晚清和民国初期,由于*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众多寺院戒律颓废,僧无德行,因此种种,导致大罗山佛教走向低谷。幸有弘一法师来温卓锡十二载,把温州作为其“第二常住”。先后在茶山宝严寺、仙岩伏虎庵闭关潜修,以其在温编著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缩印成本,发往全国各地丛林,以振兴律宗。作为当时拥有多个中国“第一”的著名文化艺术家在38岁遁入空门之后,又成为蜚声国际的宗教家——一代律宗大师。
弘一法师画像(资料图)
革命战争年代,大罗山不少僧侣支持革命,参加过地下工作和抗日救亡活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国家的新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年,位于渔潭前村(今自力村)的庆宁庵(现名庆云寺)住持昌祺法师及其弟子积极帮助中共浙南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做了大量隐性工作,并为浙南特委机关提供了秘密工作场所。
仙岩自力村庆云寺(原名庆宁庵)
年春,二十四岁的木鱼法师在仙岩圣寿禅寺受具足戒。当抗日浪潮席卷全国之际,年轻的木鱼法师从沪返温,号召组织僧尼救护队为抗战效力,并在仙岩圣寿禅寺创立“浙南佛学院”,自兼教职,竭力宣扬爱国爱教。期间,常率救护队成员登临龙须潭上方的休凉寺(古称“休糧菴”)共商救护之良策。
休凉寺山门(王智敏摄)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文革”十年,佛门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大罗山各大小寺庙的古建筑、各类文物等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佛门迎来了春天,大罗山佛教迎来鼎新之机。
大罗山群山连绵,寺院庵堂星罗棋布,现有大小上百余座,它们承载、积淀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古来得道高僧辈出,文化名流护持法道。先贤所谓“山中有僧皆佛印,席上无座不东坡”正是对大罗山佛国的历史写照。
定慧
一座自然而然的大罗山,浓缩了沧桑而傲视着东海,包容了万象而滋润着苍生。大罗山始终在展示着他的伟岸雄姿,敞开着他的博大胸怀,演绎着他的神奇境遇!一如唐代姚揆的《仙岩铭》云:“维仙之居,既清且虚;一泉一石,可诗可图。”再如明代王叔杲的《登大罗山》诗赞:“选胜跻名岳,千峰入望来。江流盘作带,山翠簇为台。仙掌连云湿,青莲映日开。相将扪斗近,直欲御风回。”
(图:瓯江帆影)
本文转载自休凉寺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