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论坛
英勇拼杀的国*战士
一.史料来源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一号作战之二湖南会战》(上)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第9战区湖南会战前敌我态势概要》,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王耀武致徐永昌等密电》时间注年6月12日,6月18日,19日,7月4日,10,12日;《王耀武致刘斐等密电》时间注年6月12日,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第4*长沙会战作战经过谍报参谋报告》,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第9战区湖南会战作战指导方案》,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日本大本营陆*部摘译:《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下)《湖南会战》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湖南会战敌*伤亡判断表》、《湖南会战国*伤亡统计表》,国民*府*令部战史会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湖南会战战斗要报》,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第九战区湖南会战作战检讨》,,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事(四)《第九战区长衡阻击战战斗详报》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二),《蒋委员长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示敌情判断电》等,中国台北国民*中央*史会版
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5(下),第页,中国国民*中央委员会*史委员会台北年版
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世杰日记》第4册,第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徐永昌日记》第7册,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韦显文等编:《国民革命*发展序列》载《长衡会战参战部队序列》,解放*出版社年版
柯育芳:《长衡会战日*参战兵力述考》,《抗日战争研究》年第3期
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国*战士
二.日*湘江两岸攻势
长沙沦陷后。由于日*虽然攻略不少地盘,但未能捕捉到国*第9战区的主力部队。为了给进攻桂林、柳州扫除后患,第11*在进攻长沙的同时“立即着手准备部署下一期的会战:以一部分兵力向衡阳突进,在迅速攻占衡阳的同时,并搜索歼灭萍乡、醴陵、攸县方面东部山岳地带的重庆*”。中国派遣*司令部认为“第11*虽力图歼灭第9战区*的主力,但敌*大部回避与我决战,尤其是敌*退避到了东面山岳地带,如不将其歼灭,对第二期作战向桂林、柳州方面进攻,则很难保证不留有后患“。于是,第11*于18日发布命令,“要以部分兵力乘敌战局崩溃,向衡阳挺进”。日*判断国*主力之所以避开决战,“诱我深入”,是要等待第3、第6战区援*到达后再行决战。遂于占领长沙后,命令“第68、第师团向衡阳突进,负责攻占该地”;原定向衡阳挺进的第3师团攻下浏阳后,“担当击溃来自第三战区增援部队”的任务;第13师团于攻克醴陵后,“向攸县、安仁方面突进,负责摧毁并攻占重庆今后进攻的据点”;湘江西岸的第40师团“负责阻止并击溃第六战区的增援,特别要在攻取益阳、宁乡之外,还要进而攻取湘乡”。显然日*准备在衡阳作战前,先对湘江两岸的国*发起扫荡作战,以扫除后患;这也为第10*在衡阳的布防争取宝贵的时间。
年6月20日,蒋介石电令第9战区各兵团以阻敌深入、确保衡阳为目的,从东西两翼夹击日*。具体的战略部署是:中央以一部于渌口、衡山地区持久抵抗,东翼主力由醴陵、浏阳向西,西翼主力由宁乡、益阳向东,夹击深入之敌而歼灭之。第9战区亦将作战计划作了修改“国*以阻敌深入、确保衡阳为目的,以一部于渌口、衡山东西地区持久抵抗,以主力由醴陵、浏阳向西,由亍乡、益阳向东,夹击深入之敌而歼灭之。”按照这—作战计划,薛岳命令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0集团*总司令王陵基指挥第72、第58、第26*迅速击破醴陵东北地区之敌,攻击日*主力左侧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27集团*总司令杨森指挥第20、第44*先击破醴陵以北地区之敌,尔后转移到王陵基所部左翼,协力向西攻击日*;第27集团*副总司令欧震指挥第37*、暂编第2*及第3师在渌口、衡山间坚持抵抗,阻敌深入;第24集团*总司令王耀武指挥第73、第79、第99、第*及第4*残部向湘江东岸敌后反击;第27集团*副总司令李玉堂指挥第10*、暂54师固守衡阳;第62**涛仍为*委会直辖的预备部队,控置于衡阳西南地区待命。这一作战部署,最终避免了第9战区主力被歼灭的悲剧,并形成了双方在湘江两岸对峙的局面。
日*第11*遂转入追击态势,“在以向衡阳的挺进线为起点,连结醴陵、萍乡、攸县、安仁约30至60公里的外围一线,展开了对重庆*的搜索歼灭战”。湘江东岸的战事以醴陵一带的争夺最为激烈。年6月中旬起,日*以精锐第3师团、第13为主力尾追退向醴陵、萍乡方面的第26*等部。7月1日,第13师团一部攻陷醴陵,次日即向萍乡方向实施追击。而第3师团除派出第68联队向攸县挺进外,师团主力亦向萍乡进击。醴陵失陷后,王陵基于20日组织第26*为基干,以第20、第72、第58*各一部互相协同全线反击,“从湘东、美田桥附近”向醴陵进攻。但在日*的穿插进攻下,处处告急,反攻行动不能统一,一时无法奏效。战至7月4日,滇*第58*以3个师的主力对醴陵日*发起猛攻,“奉命守备醴陵的宫崎部队(以骑兵第3联队长宫崎次彦大佐指挥的联队和步兵第34联队的两个中队、山炮兵、追击炮各1个中队为基干),自4日以来遭受优势的重庆*第58*的攻击。4日夜半以来该敌先来攻打塔岭,继而来攻仙岳山”。日*一方面将阵地收缩到醴陵周围,另一方面又从株洲和衡阳抽调1个辎重兵联队和1个步兵大队增援醴陵。其中塔岭等高地的争夺战打的异常激烈,日*损失颇重;仅7月5日和6日两天的战斗,日*“骑兵联队的副官、两中队长和大部分小队长,均负伤或阵亡”。这时,日*第13师团主力被迫经攸县、安仁、耒阳一线,最终撤向耒水西岸。但中国派遣*将原在浏阳集结的二线部队第27师团投入战斗,自6月中旬以后,醴陵、攸县、萍乡、安仁、茶陵等地大多几经易手。史料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一号作战之二湖南会战》(上),第页。
早在7月1日,蒋介石就判断日*“似有夺取衡阳,打通粤汉路并窜犯桂林企”,便要求各兵团“乘敌深入,后方空虚…用正面阻止及侧背猛攻而击破之”,并提醒各部“切忌分散兵力,处处设防,追随敌之行动,而自陷于被动地位”,战后证明这一命令完全正确。而第11*则要求各部抓住时机,围歼醴陵、安仁附近敌第9战区*的主力。兵力部署具体为:第34、第27师团在醴陵一带,第13、第3师团各一部在安仁一带,第3师团主力在茶陵,分别完成围歼中方第58、第72、第37、第20、第44等5个*共约18个师的任务。最终双方都未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国*固然没能击破日*,但日*在国*不断的狙击和反击下,其围歼第9战区主力的图谋亦未能得逞。日*主力长时间在山岳地带左突右冲,又遭到中美空*的不断打击,后勤补给十分困难。7月中旬,仅用于开辟汽车道路的日*就有两个多师团,大大影响了部队的作战的机动性。
湘*抗日名将—唐伯寅将*(年参加湖南起义,年在镇反中遭到错杀,年平反。)
湘江西岸,日*第40师团主力于6月底开始向永丰挺进,7月3日即攻陷该地。10日,第58师张灵甫部及第19师唐伯寅部向永丰发起反攻,“我在空*密切协同下,官兵奋勇搏战…我逐区占领永丰市”,日*残部据守摒林、双峰山、金田桥、沙田铺一线。“是役毙敌三百余,掳获步、机枪二十九支,我伤营长一,伤亡连、排长九员,士兵二百余名”。光复永丰,也是整个长衡会战中,国*取得第三个胜利,但已无法挽回败局。之后张灵甫将*率领第58师在衡阳解围战中也打的英勇顽强,成为整个长衡会战中表现最为优异的中国*队之一;张灵甫将*也凭此战奠定了其第74*第四任*长的位置。
在此之前,第15师曾向盘踞湘乡城的日*猛烈攻击,第45团一部冲入城内后与守敌约一个大队展开“白刃格斗,敌我伤亡均重”,该团“伤毙敌约四百余,我亦阵亡四五团二营长李熙绩及连长两员,伤连长以下官兵[长]八员,伤亡士兵百六十余”。12日凌晨,该师第45团和第43团,分别向湘乡城、朱津渡和岳麓山发起突袭,第43团一部曾冒着敌猛烈炮火突入云麓宫,“敌百余被我白刃格杀,毙伤过半,遂狼狈逃溃,当俘敌三十四师团二一八联队山崎少尉一员,并获步、马枪甚多”。日*第40师团的任务主要是“保证进攻兵团侧背的安全”,7月中旬以后,鉴于中方*队开始集结衡阳西部的态势,其主力便“从金兰寺、永丰附近开往衡阳附近”。
湘桂作战是日*“一号作战”的核心所在。为了充分保证第11*打通粤汉线和扫荡湘江两岸第9战区主力,日*又令在上海方面的第13*“在金华正面采取攻势策应第11*初期的作战”。自6月上旬开始,第13*便令以第70师团为主力的共“8个步兵大队为基干的部队,开往龙游、衢县方面作战,歼灭当前的重庆*,牵制敌第3战区*,以利于第11*的作战”。在前进途中,这股日*不断遭到国*的阻击,至汤溪镇—龙游一带时,遇到国*第26、第79两个师的顽强抗击。在狮子山高地,国*击毙了第70师团第62旅团长横山武彦少将。12日,日*主力占领龙游县城。同时,国*由龙游西南一带发起全线反攻,毙伤日*大队长以下官兵甚多。此后,日*主力不顾伤亡,直扑衢县,在衢县及其西南一带的国*计有第26、第、第、第79等约5个师的兵力,准备合围日*,但旋即日*先发制人的打击下竟全线败退。25日,日*迫近县城,次日“冲入衢县城东南角、随后夺取南门、北门和东门,将败走的敌人逼到西北城角,约有敌*被歼灭在水边”。这时,日*第11*早已攻下长沙,并推向衡阳,第13*已达到了既定的目的。27日开始,第70师团“从衢县附近返回金华及兰溪附近集结”。
这样,日*第40、第70师团的作战达到了阻止国*第6、第3战区支援第9战区的战略目标,而第9战区部分兵力又在湘江两岸与日*陷入胶着。整个湖南战场的中心便移到对战略重镇衡阳,震惊世界的衡阳保卫战开始了。
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薛岳
三.历史公论
此次长沙保卫战,国*参与作战的部队计有第99、第20、第37、第4、第58、第72、第44以及暂编第2*等8个*25个师,中日双方武器装备相差不大,国*兵力还占一定优势。
长沙城的陷落如此迅速,究其原因,除了国*兵员素质,后勤保障等差距。最主要有以下八大原因:
首先,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自第三次长沙会战以来,就沉浸于“战神”“当今岳飞”的胜利喜悦中,骄傲自满;不听从蒋介石多次命令积极备战,竟认为日*在前三次长沙战役受挫后(实际第二次长沙会战是惨败),一时不敢再打长沙,又以日*兵力抽调至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在中国战场力量薄弱,加之时值雨季,气候和湖南的地形不利于日*机械化部队作战,故而疏于防犯。
当日*攻势明朗后,又完全照搬前三次长沙会战的老战术,“以第44*守浏阳,第4*固守长沙及岳麓山;第27及30集团*在现阵地迟滞,消耗敌人后,以主力向平江、浏阳附近地区转移;第37*在汨罗江沿岸迟滞,消耗敌人后,向浏阳、永安地区转移……”,“第10*固守衡阳,但以一个师主力开易俗河,掩护湘潭、衡阳交通线……,以一团位置于醴陵,掩护醴陵至攸县之交通线。”可以看出,正面防守长沙的兵力只有第4*一个*,防守衡阳的兵力还不足一个*(第10*当时为惨*),严重分散兵力。据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参谋长赵子立和团团长王光伦回忆:“第三次长沙战役时,湘江两岸无情况,以一个*守长沙,兵力尚嫌少,此次,敌人于湘江东西两岸同时进犯,仍以一个*守长沙和岳麓山,守备的兵力与阵地根本不相称。就按岳麓山说吧,北、东、南三面,总共约十三四里,对最优势的敌人,如企图作最坚强的持久防御,一个团只能给予两面的正面,尚必须有充分的预备队,以此而论,仅岳麓山就需一个*兵力,何况尚有长沙呢?”由于兵力不足,且又按“天炉战法”逐次使用,将应参与决战的兵力分用于决战地后方甚至于日*非进攻方面作防守,导致长沙和衡阳均无充分决战的能力。第九战区的这种兵力部署,真可谓正中日*下怀。
反观日*早就破解了“天炉战法”,而且准备充分;造成了第四次长沙会战全面溃败。而随着战事不断恶化,重庆*委会
和薛岳一度未作出有效调整;直到长沙沦陷第三天(6月20日),蒋介石才电令第9战区各兵团以阻敌深入、确保衡阳为目的,从东西两翼夹击日*;才稳定了湘*东岸局势,破坏了第11*围歼第9战区主力的目标。
现张灵甫将*陵园
第二: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一号作战之二湖南会战》(上)第78页记载“第9战区*的主力……大部回避与我决战”。
腾讯短史记《蒋介石父子为何不肯重用“名将薛岳”?》
纵观整个第四次长沙保卫战,除了张灵甫率第58师宁乡保卫战、唐伯寅第19师收复益阳,张,唐两部又联手收复永丰外,其余部队大多避战,保存实力。据短史记《蒋介石父子为何不肯重用“名将薛岳”?》指薛岳,吴逸志等人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试图将第9战区部队培植成所谓的“岳家*”谪系部队。同时,积极掌控湖南**大权,这引发蒋介石不满;加剧了蒋,薛矛盾。年湘桂会战前后,薛岳还参加“华南分离运动”,在史迪威支持下,与桂系白崇禧,粤系李济深,滇系龙云等积极反蒋;企图另组所谓“西南联防*府”,与重庆国民*中央对抗。不过,并未提及长衡会战期间,薛岳曾为保存实力,而将主力调出。经笔者考证,整个长衡会战中第9战区大部分部队确实保存实力。或许与蒋与薛矛盾,薛倒蒋有关。
第三,情报分析滞后,判断错误
*委会及第9战区对日*投入兵力预估严重不足;重视度不够。
日*“一号作战”于4月17日在河南打响;4月24日,*令部仍判断日*在平汉线的攻势,是声北击南,其目标恐仍在粤汉线。4月27日,*令部得到来自越南方面的据称是极可靠的情报,日*的战略企图是要打通平汉与粤汉两铁路。但徐永昌认为日*打通平汉铁路“殊无理由”,日*在河南的*事行动,主要在打击第一战区的国*,亦可能掩护换防或抢收小麦。是时日*在河南战场的攻势已近半月,而*令部长徐永昌对日*打通平汉路的战略意图仍然未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直到5月上旬,日*的战略企图日趋明朗。5月6日,蒋介石才致电驻守湖南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由赣北直攻株州与衡阳之情报甚多,务希特别注意与积极构筑据点工事,限期完成,以防万一为要。”5月7日,*令部和徐永昌获悉,此次日*南犯部队,前后共准备10个师团。5月14日,蒋介石再次致电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积极备战;又另电驻守广东的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指示敌人企图打通粤汉路,其发动之期将不在远,敌将在广州大举增援,务希积极准备。5月15日,*令部第一厅着手研究日*侵犯粤汉路及湘桂路的防范方案。5月28日,蒋介石召集*事会报,研讨对湘鄂及全国*事计划,认为“敌寇在湘北与鄂西分别进犯,共集中9个师团以上兵力,其必欲打通粤汉路,乃为预料之事,盖以兵力而论,或可达其目的,但以地理与空*及运输而论,当不能如其预计之易,吾人亦惟有针对敌之缺陷,着手抵抗,以冀补我兵力之不足也。”国*最高当局已初步揣测了日*“一号作战”的战略要图。
而早在5月初,*令部就收到各方有关日*向武汉和鄂南、湘北大量调集兵力,即将进犯粤汉路的情报。*令部第二厅将各方情报整理分析后认为,自3月中旬至5月中旬,日*由长江下游上运的兵力约12万,由上游下运的兵力约五六万,两相加减,武汉方面日*增加兵力约六七万,计约3个师团。但徐永昌对日*的进攻能力仍估计不足。5月19日,徐永昌在回答蒋介石“豫战之后敌人的动向如何”之咨询时,认为日*无持久进攻力,其部队亦多为杂凑。
实际日*自3月底4月初即已着手制订“一号作战”之湘桂战役的作战计划。为此,日*准备投入个大队的兵力,比年进攻武汉时的个大队的兵力更大。这些兵员中确有很多只经过短期训练、缺乏实战经验的新编兵团。但日*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作战准备,其作战方案不仅包括总体作战计划的拟订,而且具体到每一战斗的方案细则的制订,包括兵力配置,作战进度,后方兵站,警备以及气候与地理环境等,均作了周详的考虑和部署。相比之下,*委会虽知道日*在鄂南、湘北方面加紧调兵遣将,预料日*将要进犯粤汉路,但*令部对日*的攻势规模和作战部署却没有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直至会战打响十余日之后,*令部才拟出一个作战指导大纲来,此时长沙已陷入日*重重包围之中。
5月26日,亦即日*发动湖南会战的当天,日*参谋总长东条英机向天皇上奏作战情况说:“随着我*作战准备的进展,敌方估计我将在岳州(今岳阳)、常德、宜昌以及浙赣地区,也发动进攻,因而似图加强各个阵地,但其原有兵力分散各方,未能认真采取对策。对于我方的进攻,尚未看到敌人从其它方面集中兵力的情况。据观察,目前敌方虽担心我今后作战将发展成大规模的进攻,但对我方的作战设想尚未能做出准确判断”。*委会虽不象东条英机分析的那样没有觉察出日*的主攻方向,但低估了日*的作战能力和野心,因而未能采取积极的对策和进行充分的作战准备。要知道,豫中会战刚刚结束。吃过情报分析错误及对日*兵力投入预估不足亏的重庆统帅部,竟然还天真认为日*不会大兵压境。大大低估了日*的兵力部署和作战能力,未及时采取积极的对策和进行充分的准备。
时任*令部长—徐永昌上将
另据徐永昌日记可知,*令部内仍对敌情的判断存有分歧。如*令部第一厅认为,中战场敌人将会师衡阳,并窥伺桂林。而*令部长徐永昌则持有不同看法。据他的推断,中战场敌人进至渌口(株州以南)或即停止,即使窜据衡阳,亦决不至西入桂林。“敌人完全无深入企图,不过一意打击吾人反攻力量”,坚持认为日*没有打通粤汉、湘桂路的意图。
正是情报分析判断的种种错误,致使*委会未作出正确的决策。对日*的战略意图和主攻方向判断不明,且太注重盟*的观感,一意主张节节抵抗,步步阻击,处处设防。而蒋介石基本上接受了徐永昌的意见。结果是,国*防广兵单,顾此失彼,处处都不愿主动弃守,又处处未能集中优势兵力,对日*形成重点防守和重点出击。与国*不同,日*常集中优势兵力,纵深部署,“亘全战役期间,敌之实力在全面计算虽劣于我*,但在重点方面,均居优势,且对长(沙)、浏(阳)、衡(阳)三要点之攻略,概以绝对优势之兵力,纵深部署,施行攻击。”最终将国*逐一击破。
第四,重庆统帅部内部分歧及战略错误。最终将长衡会战打成*治仗,虽然有其必要性。整个会战一直处于被动,且损失巨大。
在会战伊始,重庆*事委员会内部在战略指导方针上存有分歧,主要有两派主张:一派认为粤汉路势必失守,不如主动放弃,退守湘桂路,在湘桂边区或广西桂林与敌决战;另一派则主张在粤汉路沿线及两翼组织抵抗,以狙击日*的野心和消耗其有生力量。前者以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为代表;后者以*令部长徐永昌为代表。
而徐永昌主要基于*治考量。据6月3日徐永昌日记,*事委员会内部多数认为日*的战略意图是欲打通平汉、粤汉至湘桂线迄镇南关。而徐永昌对日*欲打通大陆交通线、摧毁西南空*基地的说法不以为然。他判断日*的企图是“欲打击我之野战*,杜我反攻或转用”,认为日*的进退程度,全视国*的反击力度如何。如前所述,打击重庆国*与打通大陆交通线、摧毁西南空*基地,均是日*“一号作战”的战略意图。徐永昌之所以对日*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企图认识不清,乃因为他低估了日*的作战能力。他认为日*“欲攻犯两路或三路而确保之,恐彼亦不易抽出如此巨大兵力。”
鉴于第一战区蒋鼎文和汤恩伯在北战场抵抗不力,迅速溃败,已引起国内外舆论的群起指责和讥评,徐永昌认为,若粤汉线也不战而退,“抗战前途尚堪问乎?”徐永昌的主张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这造成了长衡会战,一开始就打成*治仗;也注定失败。
而白崇禧身为*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在战略指导方针上始终持有不同看法。鉴于敌我力量悬殊,他不主张国*与日*在正面战场硬拼。他建议将国*兵力转向敌后开展游击,破坏其交通和后勤补给,袭扰和消耗日*。7月26日,白崇禧从桂林致电蒋介石,呈述其战略主张:“对敌战法应重加检讨,查岳阳至衡阳铁路约公里,水路约公里,公路约公里,敌*十万以上,补给不足,我于正面既不能击破敌人及阻止敌人,拟请改变战法,转向敌后袭击其辎重,破坏其交通,使敌饥疲无法持久”。
而*令部长徐永昌则认为,在目前国内外舆论交加贬议的情势下,国*唯有发愤拼命,打几个胜仗,才能提高地位,扭转国际观感。徐永昌的意见大体上表达了蒋介石的心声。而白崇禧转向敌后开展游击的战略,可能对消耗敌人,与日*展开持久抗战切实有效,但难以在短期内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故蒋介石没有接纳他的建议。显然,又是*治左右了*事。而究其原因,是罗斯福企图利用豫湘桂会战的惨败,逼蒋介石交出中国战场*事指挥权;改由史迪威接任。这也是左右蒋介石*事指挥的主要原因。
第五,国*的指挥与协调太差。
战时国*指挥系统是,重庆*事委员会设统帅部,指挥各战区司令长官;*委会委员长为最高统帅,参谋总长、副参谋总长襄助委员长处理该会一切职务,下设*令、**、*训、*治和后勤等部,分掌作战指导、兵员征募、*队训练、*治教育、后方勤务等职能。战区之下,其层级依次为集团*、*、师、团等。
按照*事指挥系统,身为委员长的蒋介石只要将指令下达给战区司令长官即可,但蒋素有越级指挥的习惯。一些大的战役,蒋必亲自遥控指挥,通过电报、电话,频频传布命令到前方,不仅越级指挥集团*和*,甚至直接指令到团、营一级。年6月12日*令部长徐永昌在日记中发牢骚说:“委员长每好亲拟电,亲笔信,或亲自电话,细碎指示,往往一团一营如何位置等,均为详及。各司令长官或部队长既不敢违背,亦乐于奉行,致责任有所诿谢,结果,所至战事愈不堪问矣。因委员长之要求,即本部指导者,实亦有过于干涉之嫌。”
由于蒋介石事无巨细均要亲自过问,部队长官不敢自作主张,或为了卸责,遇事均请示执行,导致前方将领欠缺自主作战意识和机动应变能力。年5月6日徐永昌日记载,当日*事委员会“会报不及两小时,蔚文(即侍从室主任林蔚)转达第一战区电话至四五次,闻有时一团之活动,战区亦请示委员长,此非丛脞而何!”徐永昌身为*令部长,深感蒋介石“权责集于一身,余等欲少分其劳而不可得,以是往往于横的方面不能多所裨助,转觉国事有举轻若重之嫌,深用惶叹!”
蒋介石既集事权于一身,却又经常埋怨手下无人负责办事。*令部副部长刘斐私下与徐永昌议论时,即认这种状况“实由委员长自己造成,将领骄不受命,必委员长手令才有几分几的效率;派出人员必侍从参谋。此全系不运用组织,自毁机构能力。”
中央*嫡系将领固然骄不受命,地方非嫡系部队长官或因待遇不平,或出于保存实力的考虑,抗不遵命者常有之。长沙失陷后,蒋介石曾电令薛岳将第九战区主力布守湘江以西,以拱卫西南大后方。薛岳拒不从命,声称必须固守湘东南,不让日*打通粤汉路与通往香港之海道。而据徐永昌等人揣测,“薛伯陵(即薛岳)不欲至铁道以西,其心叵测,盖一旦有事,渠颇有划疆自保之意。”这也佐证了,薛岳参加反蒋运动的事实。
另外长衡会战,除第九战区外,还从第三、第六战区抽调兵力。由于参战系统不一,容易出现多头指挥。除蒋介石越级指挥外,侍从室主任林蔚也常以蒋的名义发号施令。薛岳作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在其防区内自有调兵遣将之权。李玉堂等集团*主官也可名正言顺地指挥其下属。衡阳会战期间,蒋介石指派*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前往桂林,协调指挥衡阳一带战事。白崇禧在战略方针上本与*令部长徐永昌意见不一,薛岳的作战意图亦与白崇禧不同。在这种不统一、也不专一的多头指挥之下,难免前后矛盾,左右失调,令作战部队无所适从。以第62*为例,该*属余汉谋第七战区建制。长沙告急后,蒋介石电令余汉谋调第62*担任衡阳外围作战任务,归第27集团*副总司令李玉堂指挥。据该**长*涛晚年回忆,该*在衡阳参战期间,重庆*事委员会侍从室主任林蔚常以蒋介石的命令直接指挥;薛岳也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名义来指挥;李玉堂又以第27集团*副总司令名义来指挥。第62*处于多头指挥而又命令不一的情况下,只好以*事委员会蒋介石的命令为行动依据,直接与侍从室主任林蔚密切联系;有时故意藉蒋介石的命令去抵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调遣,薛岳亦无可奈何。战场指挥官又缺乏自动与邻接部队联系策应的习惯。
第六,部队指挥官指挥失当、官兵*心涣散、*纪差等
薛岳在检讨湖南会战时承认:“纪律废弛,战志不旺。整个战场,我*多为退却作战,*行所至,予取予求,民不堪扰,而部队之逃散,尤甚惊人。如99*以4团兵力,仅在湖滨行持久抵抗数日,转至宁乡以东,残余兵力不及一团,沿途散兵骚扰,迄今尤未解决。又若干部队,即奉攻击之命,对少数之敌,亦多长时对峙,虽由火力不足,终嫌攻击精神不旺。”
第4*的几位谍报参谋在所报告书中详列了该*在长沙保卫战中失败的主因,涉及到指挥、教育、*纪、战术诸方面,凡17条。其中突出的有(一)高级将官渎职、失职。“部队主官因营商应酬,脱离部队”,或“师各级主官忙于应酬,对部队训练敷衍塞责”,“忽略实弹射击演习,以致使士兵射击技术不精“,“战斗动作生疏”。第4*参谋长罗涛溪“未能辅助主官…战斗间未派员视察阵地,获得紧急情况,又不指示部下办理”。第90师师长陈侃数“失守岳麓山阵地,部队溃散”。(二)部队*纪废弛。“各级官兵擅人民房,攫取财物”,“红山头守备部队,当敌攻击时,尚在掩护部中*牌,以致失守,影响全线战斗”。(三)部队*官贪腐严重。第4**部副官处处长潘孔昭“假公济私,擅扣商船,重价勒索,以饱私囊,并将攫取之财物,用5艘火轮装出,致长沙战斗紧急,转用兵力晚,渡河困难,贻误不少”。
战后,第4**长张德能因擅自放弃长沙于8月25日被判处死刑;其余第59师第团长杨继震、*副官处长潘孔昭、*务处长刘瑞卿、副官处中校股长陈继虞、长沙船舶管理所长夏德达等,亦先后被枪决。但这样的重罚,难以治根,更无法挽回惨败的恶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第4*长沙会战作战经过谍报参谋报告》第3-4页。
腾讯短史记曾指:张德能是蒋,薛矛盾的牺牲品;是替薛岳背黑锅。作为第四次长沙保卫战,最主要的指挥者,可见张之昏聩。部队*纪之差。蒋杀张德能,无错。
对此,蒋介石痛心疾首地说:“这一次中原会战和湖南会战,我*最大的耻辱,就是敌人利用便衣队到处扰乱,而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之内作战,反而不能用这种战术打击敌人。据我所知道的,此次除王耀武所部使用便衣队发生相当效用以外,其他各战区各部队都没有切实组织和运用。可见我们平时对于发动民众、组织民众的工作,完全没有认真去作。”
第七,为外援,国民*中央*精锐调往滇西战场
蒋介石为了获得美,英援助,赢得战后大国地位。将大量精锐部队抽调到缅北,滇西战场;其中包括中央*精锐第2,第5,第6,第8,第53,第54,第71*共约20余万人,为半美械部队(另一说由于史迪威克扣,实际装备不足三分之一美械);缅北还有12万全美械精锐。虽然收复滇西缅北全部失地,但对中国抗战实际价值不大;而大量精锐部队抽调,造成原本苦撑的中国战场,彻底崩溃。
第八,史迪威坑害国*
史迪威听从罗斯福命令,为逼蒋交出中国战场*事主动权。在对华援助物资分配上作梗,造成国*名义上得到美援,实际根本就没拿到多少。特别是克扣中美联合空*油料,导致中美空*掌握制空权;却无法给予国*足够的支援。从本文史料看,日*一度掌握湖南战场制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