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论坛
来源
湖湘地理
记者
伍婷婷
△茶陵境内的洣水,这是一段南宋时期的老城墙,当年江西填湖广,也有很多人是通过洣水乘船去往各处
祖先们从江西而来,翻越绵远的罗霄山脉、幕阜山脉进入湖南后,何去何从?
我们在湖南图书馆收藏的族谱中找到部分答案。他们水陆兼程在攸县、茶陵等地再分道扬镳,去往湘中、湘南、湘西南。在湖南定居,先祖们有的因风景甚好留下,有的因外出经商或为家人奔丧停留,有的又因战争阻隔住下,还有的因做官没回迁,或屯兵驻守创造家园,甚至还因出湖打渔方便而定居。在今人看来,这些定居的理由颇为"随意"。但与他们而言,看似靠眼缘随意选择的定居地,实则"别有用心",这些开基地大多都参照故乡模样:相似的地形、地貌,相似的气候。某种意义上,这里只是离家更远的理想家园。
祖先们带着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尽可能结合路上见闻和当地元素,创造相似的家。他们在适应环境时,不经意间更新故土旧物,开创了更先进的文明。
我们以族谱为线索,推测曾国藩、罗典先祖的迁徙之路。他们在翻越罗霄山脉后,从茶陵经攸县过衡州府。鼓磉洲罗氏沿湘江北上进入长沙府湘潭县,而大界曾氏过衡州府,在衡山方广寺停留一阵,进入唐福村,最后定居到双峰。我们重走这段迁徙之路,试图找寻他们这样抉择的缘由。
01
曾孟鲁因生计迁徙,
选择离故乡较近的茶陵纂溪
大界曾氏迁湖始祖曾孟鲁迫于生计从江西永丰县睦陂迁徙,他跨过罗霄山脉过了洣水后,发现茶陵纂溪跟他住的睦陂有几分相似:一条小河从山脚穿过,后面是植被茂密的山林,而小河经过处土地平整。又加上这里离故乡最近,于是,他定居下来。一直繁衍至今。
△衡东,杨林与莫井间的山间古道。
5月23日,太阳下山时,我们到达茶陵纂溪,找寻曾氏足迹。在马江镇末头村问及此事,大家对祖先孟鲁知之甚少。好在末头村秘书曾元珠记起堂兄曾黑仔家有族谱,可以查阅。随他进入纂溪,沿途都是种了烟叶和水稻的平整田地。一阵风起,烟叶在田地里翻出绿浪。屋舍都靠着山脚沿河而建,当跨过一座小桥,74岁的村民曾祖生说,小桥对面的空坪里就是曾氏宗祠所在地,"已经毁了很多年,一直没重建。"宗祠旁还保留了几栋有些年头的青砖瓦房,像在诉说着这里也曾是传统村落。离桥不远处,两棵上百年的重阳木在纂溪两岸对望。
△曾氏后人为我们展示家藏族谱。
见到保管族谱的曾黑仔时,他刚种了芝麻回来。"哎,我不识字,前不久江西那边还有人来找我看过族谱。"他连忙放下锄头,急着给我们倒酒。这位当地闻名的草药郎中待客颇为特别,他的这些药酒用亲手种植的中草药泡制,宝贝得很。"一般人难得喝到了。"曾元珠说。见我们拒绝喝酒,他从木箱里拿出一堆泛*的老谱,两次修谱的时间停留在清乾隆和宣统年间。后来一直没人修谱,也难怪,当有人问他们纂溪曾氏从哪里来时,族人拼命摇头。族谱中并未记录曾孟鲁如何选择此处开基,但我们发现,他们的族谱跟别处同祖宗的族谱有些出入。这儿族谱中记录孟鲁是北宋咸平四年(公元年)携兄弟迁入纂溪,而后来查看唐福村和衡阳金兰镇曾氏的记载似乎比这个时间更早。孟鲁定居纂溪,子孙一直繁衍到第四代,生活才出现了一些波澜。南宋时期,他的曾孙曾坝离开祖居地,再度移民。
现在的纂溪不大,从村头到村尾不用半小时就能走完。这里除了一两户杂姓外,几乎都是同宗曾氏。但村里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留守,"年轻人出去打工了。"这样的场景,我们在睦陂也刚好碰到。
02
曾坝再度迁徙,
水陆兼程向衡山走去
曾坝从纂溪离开时,这里经过曾氏四代人的开发,早已是个初具规模的成熟村落。可曾坝为什么还迁走呢?
我们从曾氏族谱中无从得知原因,但南宋初,金人南下,战争延绵不绝,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之中。茶陵也不太平,曾坝迁走时,茶陵的古城墙还未修筑。他应该也不是避祸离开,若是这样,大概纂溪的曾氏也都要背井离乡了。
不管他出于什么原因迁徙,他走的时候并不慌乱,所以我们推测,他由茶陵县城出城,经山口铺、文坊铺、寒婆铺、*石铺后,左拐经丫尖至*茅铺,尔后从渌田镇的五峰村入境经路浦、渌田,过安仁入衡山,再到衡阳。他走的这条驿道起于南宋首都临安,经江西吉安,在茶陵秩堂晓塘村境内的"吴楚雄关"处入湖南,再由衡阳分达两广和云贵川。原攸县档案局局长罗平介绍,这条古道是南宋*权维系其对赣、湘、粤、桂、云、贵、川有效统治的重要官道。"出现应该早于南宋,在攸县渌田境内有十公里,相当于现在京港澳高速。"
我们沿着曾坝走的这条迁徙之路到达攸县渌田路浦村。正是农忙时,田垄里村民收油菜、耕田,新翻的田地周边站满白鹭。原来的古驿道在田中央,旧石板散落在田埂周围,而它们之间,还有一座翻修的官架亭和保存完好的单拱石桥。"前面还有好几座这样的亭子。"村民指着渌口镇方向说道。曾坝经过这儿时或许也曾在茶亭喝过茶。"相传岳飞追剿叛*曹成也曾走的这条路。"罗平说,明以前,茶陵一直隶属衡阳府(郡),古道上一直设有驿站通衡阳。明洪武年间起,茶陵改隶长沙府,驿站改经攸县、醴陵而达长沙,渌田古官道上的驿站被废止,古道由官道而渐为民间乡道。
继续往前进入渌田古街,这是条特别的街道,安仁和攸县各分一半,街道上的房屋一半是攸县建筑,另一半则是安仁统一规划的徽式建筑,住在这条街的居民连讲话都有差异。离街不远处有渌溪,在渌溪河上还有驿道的痕迹,这是座建于南宋年间的单拱石桥。但到了明代,为连接渌江两岸街道,方便民众往返,在拱桥之东约相距米处,另搭了一座平板石桥,取名搭水桥。我们这次探寻古迹时,搭水桥已被水泥覆盖,没了古迹。曾坝并未选择在此停留,大概这离茶陵太近。
出攸县进入衡东草市镇,这是永乐江和洣水的交汇处,它曾是繁华的大码头,当年徐霞客也到此一游。曾坝经过此处大概只是陆路换水路,仍然继续西行。过草市后,又是陆路,一路经过杨林镇进入莫井、吴集,经双园、雷市、大源渡,过湘江到老林、新场市后,直达南岳。这段古道在莫井长冲还保留一段。熟悉这段历史的衡东县委*校教务科长王月华领着我们走上这条古道。石板古道在深山之中被草木掩盖,刚下过雨,一路攀爬一路打滑。古道难走,植被却很丰富,钩藤、金银花沿途绽放。我们沿路返回,继续往衡山方向走去。
曾坝到南岳后去莲花峰下的方广寺停留一阵,他并没有在那定居。大概,他也只是崇拜名山,而藏在衡山深处的方广寺又是南岳第一古刹,值得一游。
03
以唐福村为圆心,
曾氏在衡山周边环形分布
曾坝定居的唐福村(衡阳县渣江镇唐福村天子坪)离方广寺只有25公里,这里风景秀丽,被誉为曾氏福地。
唐福村处在衡阳盆地,北面衡山,西面岳沙河,东面可望岣嵝峰,适宜种植水稻、番薯等。如若以我们这次重走曾氏迁徙之路所见,这里跟茶陵纂溪几无区别。如果不是地图显示来到衡阳县唐福村,我们还以为再次进入纂溪。
唐福村离纂溪有公里左右,在曾坝迁出时,两地同属于衡州管辖。他迁到这里时,已有人居住。"那时这里有许氏,后来他们迁走了。"69岁的村民曾玉贤说。曾坝迁入时,山脚有两口水塘,村中那条小河沿对面山脚蜿蜒流淌,远远看去是一条龙的形状。信奉风水的曾坝认为,这是成就霸业的好地方,"他在这里养了一匹白马,静待时机出山"。现在天子坪的那两口水塘还在,只是村中那条弯曲的小河已经改成直道,穿过村庄,在田里插秧的曾氏族人戏称:"河流改道,龙脉都破坏了。"
作为茶陵迁衡阳的祖居地,唐福村是"曾氏大本营"。曾国藩在衡阳训练水师期间就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