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论坛 祠堂文化的扬弃与思考 - 安仁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安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祠堂文化的扬弃与思考
TUhjnbcbe - 2021/1/1 11:04:00
“祠堂”一词,始见于汉代,《汉书?张安世传》:“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当时能有资格立“祠”者仅为王公贵族,且一般都建在墓所,所以也叫“墓祠”。自南宋理学家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各地才渐兴建祠之风,明代始盛。祠堂,又名“宗祠”,是一个宗族祖先灵*的栖息地,也是一个地域范围内家族的活动中心,更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兴旺的家族,祠堂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于是,这种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的祠堂,便穿越了漫长的时空隧道,延续至今,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祠堂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一个家族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认识水平与生存状况。在安仁,建祠历史最早、现在保护最好的大型祠堂有龙源“周氏宗祠”(宋代)、禾市“欧阳氏祠”(元代)、城南“侯氏宗祠”(清代)、牌楼“卢古祠”(又名“卢家宗祠”,清代)、华王“赵氏宗祠”(民国)等,其中“欧阳氏祠”、“侯氏宗祠”、“卢古祠”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的存在及其文化的发展成为安仁祠堂文化的代表,带给人们众多的联想与思考。▲龙源周氏宗祠一、祠堂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祠堂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祠堂文化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可小视,值得研究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财富。祠堂文化主要包括:●造型独特、古典厚重的建筑文化。祠堂风水的好坏普遍被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各家族为确保家运、族运的发达,在祠堂选址上都严格遵循风水法度,讲究山明水秀、藏风聚气,四象毕备、依势造形,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有高大的牌头、多个的山字垛、精美的屋檐棱角、古色古香的装饰,富有特色和规模便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从建筑形制上看,基本保持了明、清古建筑的风格,主要为一院一进——四进式,多数为三进,如龙源“周氏宗祠”、禾市“欧阳氏祠”、城南“侯氏宗祠”等;有的有高大的牌楼式前门,如龙源“周氏宗祠”,有的有横厅和大型屏风墙,如牌楼“卢古祠”、城南“侯氏宗祠”,显得气势恢宏。内外规模与设计极有讲究,室内有厅堂、挂壁、立柱,大门两边有高大的檐柱;院苑则点缀花坛、片石、雕塑等。门前栽种的树木也都富有象征意义,松柏象征“千年不老,万代长青”,桂花树象征“发富发贵,吉祥美好”,银杏树(又称公孙树)象征“求福长寿,子孙昌旺”,槐树象征“迁民怀祖,科第吉兆”等等。这种建筑艺术,充分显示出了稳重的结构、精美的外形、肃穆的气氛、神秘的色彩、独特的环境,成为祠堂文化留给人们的第一视觉印象与审美外形特色。●尊宗敬祖、庄重虔诚的祭祀文化。大凡家族的重大节日及活动,均设有祭祀,尤其是古代定为“例规”的“春秋享祀”大祭,其程式严格,礼节笃敬。这种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强调家族亲属的上下尊卑伦序,宣传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能使族人受到净化心灵、孝亲人伦的教育和训练,使人心生敬仰、心存敬畏。通过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可以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提升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使众宗亲明白并怀有“参天大树,必有其本;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的“报本思源”之想。祭祀,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祠堂传统文化。▲城南侯氏宗祠●经典传统、言美韵雅的楹联文化。自古以来,楹联以其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直抒胸臆、朗朗上口,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全国各地,宗族祠堂可谓是星罗棋布,它们虽大小不同,建筑风格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楹联随处可见,或立于门首两侧,或挂于厅堂墙壁,或镌刻于大厅的柱子之上。其书法或正楷或行草,其形式或短对或长联,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古老的祠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龙源“周氏宗祠”的两副对联:“祖德光辉一派龙脉开天地;宗功峻伟四海源流起鲲鹏”(前门永久性楹联);“龙吟盛世且看周氏起凤腾蛟建功立业踵祖武;源涌甘泉但祈合族舒枝展叶光前裕后继宗风”(大门庭柱楹联)。两副对联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开合大气,寓意贴切,分别在相同的位置嵌入了“祖宗”、“龙源”二词。内容上,前一副追根溯源、颂扬祖先,表达了对祖德、祖业的歌颂与敬意;后一副则劝勉族人、激励后昆,表达了希冀合族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建立功勋的美好祝愿。●彰显宗族发源、发展信息的堂号文化。祠堂都有“堂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宗亲的特殊标识。姓氏不同,堂号也不同;姓氏相同,堂号不一定相同;有的堂号相同,却不属同一个姓氏。堂号一般由三个字构成,其内容博大精深,它能显示姓氏的地缘关系或人文脉络,是族人及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它的命名很有讲究,有的取自宗族的祖籍郡望(较多),有的取自先世的嘉言懿行,有的取自祖先的功业勋绩等等,分别彰显自己宗族的名望声誉及发展信息。如陈氏的“颍川堂”(祖籍郡望)、“尚义堂”(取自宋陈执中两度为相赐封“恭”的故事),刘氏的“彭城堂”(祖籍郡望)、“天禄堂”(取自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书于天禄阁),王氏的“太原堂”(祖籍郡望)、“三槐堂”(取自北宋王祜“植三槐,自知子必贵”的故事),李氏的“陇西堂”(祖籍郡望)、“青莲堂”(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青莲居士”),周氏的“汝南堂”(祖籍郡望)、“爱莲堂”(取自宋代周敦颐名文《爱莲说》)、“细柳堂”(取自“周亚夫*细柳”的故事),杨氏的“弘农堂”(祖籍郡望)、“四知堂”(取自东汉杨震拒贿名言“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侯氏的“上谷堂”(祖籍郡望。下同),赵氏的“天水堂”,卢氏的“范阳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何氏的“庐江堂”,张氏的“清河堂”,谭氏的“弘农堂”、“河南堂”、“齐郡堂”等等,都有来历、有故事、有渊源,寓意深刻,值得探究。●体现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忠孝仁义为本的谱牒文化。宋代理学继承汉代的“独尊儒学”,在祠堂文化中得到集中体现,整体呈现为以忠孝仁义为本的儒家文化。族谱主要通过对该宗族的血缘世系、迁徙源流、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娠恤义学等基本内容的完整记载,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目的是使同族人明根论辈、敬宗尊祖、承继祖业;记叙历代祖先出类拔萃的感人事迹,如显宦名儒、孝子顺孙、烈女节妇等,为后人树立效法的榜样,目的是激励子孙后代奋发努力、耀祖光宗、显亲扬名,为乡村、为社会多做贡献。龙源“周氏宗祠”、城南“侯氏宗祠”各收存了10多副代表祖辈成就的诰轴圣旨(原件已失,仅有文字内容),禾市“欧阳氏祠”收录了欧阳厚均先生关于“治学”、“撰志”、“祠、谱”源流考证的一些述说,华王“赵氏宗祠”和牌楼“卢古祠”则是朱德同志带领工农红*进*井冈山开展部队纪律作风整训时曾经住宿的地方,都很有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另外,在谱牒的一些家训、家乘、家规、家礼等文献中,还有关于励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描述,成为一种提升族人教养的文化教育。如龙源周氏《家训十则》中的“恪祭祀”、“敦孝敬”、“暄友爱”、“崇耕读”、“慎交结”、“循勤俭”,禾市欧阳氏《家教训铭》的“孝为本”、“敬宗亲”、“明大义”、“崇诚实”等,就是很好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族谱是一部教育后辈的教科书。▲禾市欧阳氏祠二、优秀的祠堂文化值得传承和弘扬包括祠堂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优秀的祠堂文化具有弥足珍贵的传承价值。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供精神支柱,把祠堂文化与传统教育结合起来,把优秀祠堂文化传承与当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既有必要更有裨益。祠堂建筑艺术中讲究对称、古朴、典雅、崇尚自然,注重人文化、不奢华、不张扬的设计理念,值得人们钻研、借鉴;祭祀文化中的“诚敬”思想、“专注”精神、“敬畏”心理、“感恩”情怀,值得后人总结、学习和提升;楹联文化中所表达出来的精深内容,以及追求高雅、凝练的表现形式、艺术美感,值得赏阅、传承和弘扬;堂号文化中的归属性、认同感,是中华民族、炎*子孙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标识。尤其是谱牒文化中那些教人好学向善、爱国兴家,“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博”等祖训族规,“崇德报功,风励忠节”的爱国思想,“持躬正直,奉职公忠”的效国利民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絜矩之道”等,具有强大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教化作用,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宣传效益和促进作用。族谱中那些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仍然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青少年人格健康教育的好教材,具有永恒的价值。诚然,几千年来的祠堂文化,其内容是丰富的,但同样也是十分芜杂的,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我们应当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新时代的要求,对现有祠堂文化进行去伪存真、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是对那些封建迷信和历史糟粕,如强调繁缛礼节、个人“光宗耀祖、显亲扬名”、家族利益的“小圈子”,宣传封建的“忠、孝、节、义”思想等,要认真甄别、析分剔除、坚决摒弃。特别是对那些礼教和族规中要求妇女一生必须“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所谓“三从四德”,以及数千年来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和“重男轻女”等封建道德观的流*,要严加批判和彻底肃清。对祠堂文化的形式及其内涵要进一步去发掘、研究、洞察和思考,对所包涵的有益的、进步的祠堂文化和封建礼教中的诸多残余,都可作为历史文化的遗存加以保留。既辩证地分析、批判地吸收,又认真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扬弃态度。▲牌楼卢古祠三、加强对祠堂及其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引导1、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也是祠堂文化的重要承载体,要加强管理。现在不少地方都在兴建或修缮祠堂,文保单位、文管会(所)要加强指导和引导,使祠堂保护及文化事业得到健康的发展。要防止“三个倾向”:祠堂宗教化,成为念佛烧香的场所;祠堂空心化,没有内容,徒有四壁,造成闲置;祠堂修建攀比化,追求奢华,显摆规模,形成新的浪费。加强“三个引导”:引导村民、族人弘扬祖德、传承科学,正确寻根问祖、祭奠祖先,重在学习和传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引导移风易俗、与时俱进,布置具有传统教育内容的宗训、族规、家训,组织阅览书报,开展有益活动,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促进邻里团结,使之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阵地、文明教育的基地;引导守正创新、增添功能,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刻、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等,使之成为农村文物收藏陈列场所、民俗博览室、家族变迁史、新旧历史对比教育博物馆。2、做好“四个坚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占领祠堂阵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祠堂文化也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民众的群众文化、民俗文化,充满活力而有坚实基础。用科学发展观审视祠堂文化及其发展,不难发现,扬弃、引导、创新,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占领祠堂阵地,要做好“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内在凝聚力;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培育时代道德新风尚;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主旋律以提升祠堂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文化鼓舞人。▲华王赵氏宗祠3、祠堂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一小部分,将其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有作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许多传统乡村聚居形式发生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乡村建设,要突出农业文明、乡村文明,保留和融合文化历史,使之展现出时代魅力和地方风采。相传炎帝神农氏在安仁教民耕稼、发明医药,引领安仁人民创造出了璀璨的农耕文明、神农文化。今天,安仁祠堂文化中的“重农耕”、“崇耕读”、“明大义”、“敬宗亲”等内容内涵,都是神农文化的延伸与发展。要因势利导、推陈出新,利用祠堂文化资源,正确引导人们托物寄情、托物寄史、瞻仰未来,让优秀的祠堂文化在新时代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利用祠堂开发乡村旅游,引导城乡同步发展。西方国家的教堂、寺庙,往往是旅游者必看的景点,而安仁那些建造较早、规模较大的祠堂同样有历史、有渊源、有故事,可以成为当地乡村建设开发的新看点和生长点,可以将其列为景点、向外推介,确定线路、引入旅游,以此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乡村。●将乡村文化元素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增加新的功能。安仁古老的农耕渔牧工具、陶木纺织用品资源丰富,但因面临不用或少用,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弃置甚至绝迹而成为文物。利用祠堂收藏、陈列民间文物,既可保护文化遗产,拓展文化领域,又可引导人们参观游览、追思情怀,记住乡愁、热爱家乡,让乡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绽放异彩。●利用祠堂创建德育教育基地,利用族谱资料发掘教育功能,拓展“以德育人”。坚持*建引领,发挥基层*组织在乡村的带领作用,提高公共文化事业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优秀民俗民风、家风家规熏陶教育等有益公众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净化乡风民俗,着力推动和美家庭共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内容创新发展,塑造阳光的祠堂文化,建设“文化礼堂”。建立“图书馆”、“文化室”、“文化交流中心”;坚持“活动为主”、“内容至上”,做好“用”字文章,打造“孝文化”、“红色文化”、“书香文化”等;注重引导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为建设精神家园、和谐社会、富强中国服务,使之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参考文献:1、宋朱熹:《家礼》2、安仁县文物管理所:《安仁县文物保护单位》3、野菊梦、钟兴邦等:《宗祠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4、龙源“周氏宗祠”《族谱》、禾市“欧阳氏祠”《族谱》、城南“侯氏宗祠”《族谱》年9月周邦全湖南安仁人,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神农薪火》主编。原安仁县第一中学校长、湖南省人民*府督学,湖南省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在《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当代教育论坛》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合著《正气清风篇》。

END

欢迎大家积极投稿!每个人都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你想过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吗?如果你对生活充满激情,如果你对写作颇有天份,那么,请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生活、学习的点滴,积极地去投稿吧!现将我安仁在线的投稿方式告诉大家,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祠堂文化的扬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