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论坛
多次参观炎帝陵,看见炎帝陵竖立的石碑上,都刻着:陪祭安仁教谕XXX。我思索着安仁与炎帝陵有着怎样的渊源?为什么陪祭的是安仁教谕?
年6月4日,《潇湘晨报》报道:御祭古道遗址现炎陵。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普查队在三河镇发现炎帝陵御祭古道遗址。古道北侧、官垄口石壁上,镌刻有“邑有圣陵”字样。
年12月26日,安仁成立了“神农文化研究会”。炎陵县“炎帝文化研究会”的朱建*先生来到安仁,给我们带来一本炎陵的杂志,杂志上有篇文章写的是御祭古道,并且还附有一张“御祭古道”示意图,图上明显标示着“古道”在安仁有一段很长的路程。“御祭古道”的名字对我很有吸引力,可惜我对地理图兴趣不大,当时“示意图”也就一晃而过,但“御祭古道”却深深地印记在脑海里,可以说是“挥之不去”!
当时,我很想做一个课题,作一次考察,写一篇文章来研究安仁的“御祭古道”。丰清大哥也感兴趣,欣然答应来做这个课题。我放弃了,而他也让其它的事务将“古道”给耽误了。这一“耽误”便是好几年,一直至今,古道还是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者“尘封”在记忆里。
年10月6日,潇湘晨报记者赵晶、通讯员阳天舒报道:“御祭古道衡阳段终于被发现”,“官员经此道长途跋涉5天5夜至炎帝陵祭祀……”,“古道上,有座多年的古桥仍沿用至今……”“记者获悉,在多方寻访下,终于在衡南县宝盖镇三峰寨、九冈岭等处发现其遗址。”——报道中详细介绍了“御祭古道”衡阳段的古道、古桥、古亭、古庵、古泉和古事,文中也提及安仁的部分地名。
这更加激起我的“古道”欲望,不惜机会地去找寻“御祭古道”的相关资料,以至于对其他的“古道”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网络上,图书中,“故纸堆”里,只要发现“只言片语”,都会及时收集,甚至会浮想联翩: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智者,领着八名随从,踽踽行走在安仁的丛林小道上。栖霞山上的望日崖,炎潭旁的登岸石,丹霞山上的抖药坑,南门洲上的晒药坪,大石岭的神木,熊耳峰的灵芝,永乐江边的“洗药湖”,莲花江边的“九龙庵”,西康深山林里的“香火堂”,金紫仙峰的“断肠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尔后的帝皇,每逢盛大喜事,或御驾亲征,或遣吏代祭,都会祭天告祖。年复一年,常年累月,形成了一条从京城到省城、从州府到县城到村野,直至智者长眠之地——鹿原坡(炎帝陵)的“古道”。
有史书记载,从唐代以来,朝廷逐步便形成了皇帝诏命官员祭祀炎帝陵的“御祭”制度——这应该是“御祭古道”的经典由来。
安仁的这条“御祭古道”,经由了古衡州府的衡阳、安仁、酃县(今炎陵)。如今,炎陵“古道”发现了,衡阳“古道”也发现了,而安仁的古道还在揪着我们的“心”。我不晓得,是人在寻古道,还是“古道”在寻人。
《衡阳市公路志》记载,衡炎古道(衡州至炎帝陵称“御祭古道”),自衡阳东起,经露白、斗岭、泉溪、石塘、*田、潭湖、九江、安仁、梅桥、斜濑、到炎陵县全程公里,在衡阳境内有公里。而酃县自三河镇桥头岭开始,渡斜濑水,经太和、霍家、塘旺等村落至炎帝陵,总长15.5公里。
清代同治《安仁县志?营建?铺遞》也记载得清清楚楚:
南路:“县城至大石铺十里,大石至山口铺十里,山口至樟桥铺十里,樟桥至江东铺十里,江东至大平铺十里,大平至大塘铺十里,大塘至牛路铺十里,交酃县界”。南路铺司:“大石铺3名,山口铺3名,樟桥铺3名,江东铺3名,赤塘铺3大平铺3名,大塘铺3名”。
北路:“县城至新渡铺十里,新渡至梅穆铺十里,梅穆至潭湖铺十里,潭湖至九江铺十里,交清泉县界”。北路铺司:“新渡铺4名,梅穆铺4名,潭湖铺4名”。
古县志记载的“南路”和“北路”,如今大部分地名尚在,比如“潭湖”、“新渡”、“大石”、“山口”、“樟桥”等。而有些地名,则是改了又改,改得让现代人找不着“北”。纵然是原来的地方,而其所管辖的范围可能就不仅仅是现在的范围了,所以需要我们去探索,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找寻。在找寻的过程中,随着年纪大的长辈们的离开,“古道”就会变得“迷离”,甚至让人觉得很“不靠谱”。
我在找寻的过程中,偶然间得到了清代衡州通判鄞县谢允文的《陪祀炎陵纪略》的文章,记载了在康熙三十年(公元年)平定噶尔丹后,“凯旋告庙,逢遣臣行报功之典于历代帝王陵寝。九月二十五日,宫詹巢少府衔命至衡州,檄允文陪祀”……
其文文采飞扬,情景交融。今录其过安仁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如下,以供读者参详:
“……逾岭(九冈岭),原隰膴膴(原隰:广平与阴湿之地。膴膴:肥沃)。霜枫灼灼,流霞相接,为安邑山城(安邑:即安仁县,旧时由衡州府去酃县的必经之地)。丧乱之后,甫见太平。酒阑灯炧,追讲往事,为之咋舌。鸡鸣促行,事非朝臣待漏,役非甲士戌征。橘绿橙*,亦足以酣兹游兴尔。一峰一盘,一溪一曲,山势益奇峭,树木益茂密。风出树间,摩击柯叶,调调刁刁,冷然于隅,如耳琴筑(如耳琴筑:就像听琴、筑之音。筑,古弦乐器名)。逾大石岭,崭崒斗甚。诸峰或偃或坐,或将仆坠,或属而合,离而分,贾奇献异不一状。舆、人力殆不能胜,遂步行,攀条扪萝而上。俯首磬折,如鸟学飞。藤梢松鼠,褰人衣袂。而伏流淙淙,阴木荫其巅,幽草缭其趾。纡回出谷,由张家坪行数十里,日暆轻烟,钟声远出林际,与众壑水声相应。停舆仙山,萧爽阗寂,清气可沐。惜无朗月散布竹房,以助清兴也。自登程四日,由穿山徐步大风岭。前望谓非插翼不可到者,皆培塿耳(培塿:小土堆)。下视村野,人物之伙犹若蚁壤也。历嶔崟,坐盘石,峰回径仄,潆旋而度峤头岭,下行十许里,涉洣江。洣水自酃西北,过茶陵而入湘者也。日入三商(三商:犹言三刻。古时以漏刻计时,谓之商)抵康乐乡”。
“九冈岭”在今衡南县宝盖镇,“峤头岭”即现在炎陵三河镇的桥头岭。从过九冈岭到桥头岭,中间路线就是安仁“御祭古道”。古道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相互辉映,成为“广袤百余里,山水甲衡湘”(《宋进士题名记》)、“溪清峡秀,甲于衡之诸邑”(《宋乡贡题名记》)、“山川之美,安仁为胜,故魁人杰士,往往出其间”(《伍让学记》)的有力明证。
潭湖,明代始设有潭湖巡检司。巡检司始于五代,盛于两宋,元明清为县级衙门的基层组织,其职能是捕盗、维护地方治安。安仁明代职官设置为知县一员、县丞一员、教谕训导各一员、主簿一员、安平司潭湖司巡检各一员、典吏一员。康熙三十九年()潭湖司巡检奉裁。雍正四年()安平司巡检奉裁。
潭湖,曾经有街市、店铺,有泉亭、桥梁。《安仁县志》记载:“潭湖桥,在县北三十里潭湖铺右。[隆庆志]宏治间贺俊建”。“白沙桥,在县北三十里。[隆庆志]旧架木桥以渡。嘉靖间江西广信府人杨文*募修。砌石,后圯,[万历志]邑光禄监事欧阳梧,字思余,建石桥四鞏,名思余桥,复圯。清乾隆间,里人募捐仍架木桥并立义渡”。有“四方井泉”——在县北三十里,味最甘,不溢不涸,往来取饮者众。同治元年,欧阳嗣镜倡首重修,味益甘美。”(《安仁县志?地舆?井泉》)。“甘泉亭”,在县北三十里四方井。“大夫桥,旧名土桥,在县北二十里潭湖村。”
梅穆,有“杨梅寨”——“在县西北十五里,明《一统志》五代马殷将欧阳頵立,屯兵以备南汉。宋沈通修葺保障于此。元至正丁丑流寇为患,通孙济才立寨设备,率民聚粟以居,贼不能犯。明正德丁丑,猺贼寇县,民雨奔其上,以避之”(《安仁县志?地舆?关隘》)“仙人泉”——在县北二十里梅穆村,石窾似足迹,土名仙人脚,水从窾底涌出,味极甘,历旱不涸。“慈荫亭”,在县北十八里梅穆村。“鹅公巷茶亭”,在县北二十里梅穆村。
大石岭,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景致,有故事。大石古道常常引起思古幽情。我们现在走的路是在半山腰上,古道却在山脚。修大水石水库时,古道有一段已经堙没在水底了。
《安仁县志?地舆?山川》记载:“大石岭,在县东南十里。巉岩峭壁,下瞰溪水。溪畔左有巨人迹石,长二尺许,五指宛然,膝痕大如盆,现布衣纹。俗传有巨人自溪西跨溪东,跪石上而遗其痕,有石形如狮屹立路旁。谢贞女建庵与亭于此。隔溪对面山腰,怪石嵯峨,至岭下路平处数武之间,望之俨如关帝侧面坐像,须眉手足逼真。去路跨山腰,峭壁崎岖,为县通衢。石磴鳞次,累百十丈。旧由岭下江,资舟以渡。明成化间何贤浤凿石开道”。“仁者寿”石刻,在大石岭上,乾隆年间郡守李拔过其地,书诸石鐫之,字大尺五许,大石岭上摩崖石刻今已不见踪影矣。古道旁现尚有“犀牛探海”、“雄狮望江”、“将*坐镇”、“神农石像”等景致。
岭上有观音庵(今为天王殿),“嘉庆年间谢氏女名心贞建。女自幼守贞不字,终养父母,后建菴山腰,长斋供佛并建亭以憩行人,巴大中丞守衡州时,赐‘慧照完真’额。祭陵使者国子监祭酒玉麟,赐‘守贞积善’额,以旌之。年六十余,无疾而终,有类羽化。时茶州陈氏女善清同持斋戒,清净相守,旋亦化去云”。(《安仁县志?外纪?寺观》)
天王殿后有一段古道保存尚为完好。指路石碑——“将*箭”;修路碑记,字迹漫灭不可辨识。据《重修大石岭路碑》记载,古道“明邑人何贤浤开鑿,嘉庆十四年已巳岁,其裔孙辅相希舜、添德、振周等重修。知县徐德潜碑以记之。前巡抚刘祭炎陵,经过其地,询厥由来,心甚嘉之。凡巨细*务,永免甫上都夫马”。“曲江桥”,在县东南八里大石岭下,[隆庆志]嘉靖间休宁人汪云浙重建。
欧阳厚垣《居游闻见錄》载:“闻昔(大石岭)茂林荫翳,古木多,不一了名。曾有一树,自神斃于山中,士人意競取其枝叶作薪,尚余其干,召木工锯为板,先从中心分锯为两片,见木纹如绘,法冠袍笏,俨然世所塑三官神像者。锯者惧而止,土人亦不敢取用。一夕大雷雨焚之。”(《居游闻见录》,欧阳厚垣撰。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录邑中故实,中卷皆往来衡湘间所录,下卷则其入都时往来北道上所)
古道从大石岭下,沿江在峡谷中穿行,到山口田,到山口铺。俗语云:“不穿三层棉,难过山口田。不穿三层布,难过山口铺”。可见此地风之大。有山名“风仙岭”,山上有真人庙,庙中有泉,经旱不竭,祷雨辄验。风仙瀑布,大大小小共十叠,像白色的帘子,悬挂在绿色的山野中。
樟桥,是安仁与茶陵的结合部,是茶安边界的一个繁华小镇,也是谢允文所记的“张家坪”。张家坪往江东铺,古江东铺,有江东仙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大平铺”,今坪上所在地,古道几乎灭其踪。问当地人古道去向,有人说经大平村、梅湾往羊脑;也有人说经竹塘、梅湾、香炉寨、浣溪;还有人认为是经盘古仙脚下的羊脑、潭湾,金紫仙脚下的东风进入鹿原坡。总之,说法不一,给我的感觉,似乎古道一进入羊脑,就变得“扑朔迷离”了——到底哪是真正的“御祭古道”?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不过,共同点都有一个“梅湾”。
梅湾,有穿石门。县志记载:“穿石门在县东南六十里,左右石山横亘,中空一门,高数十丈,阔十余丈,为安酃通衢。俗传为元时袁道人所劈。山后半里许,竖二石柱,高丈余,上有巨石横亘,形似栏杆,门后石洞石屋广数丈”。既是“安酃通衢”,则必为“御祭古道”的必经之地。
前不久,在医院偶遇一老者,姓尹,八十多岁了,安平塘田人,言及其十几岁时去炎陵盖房子,走过古道,古道为青石板路,过梅湾,过穿石门。可惜老人年事已高,患有心脑疾病,记忆也不很完整全面,更无法带我们去重走“御祭古道”了——这更加激起我寻找古道的紧迫感。
每一处古遗址的发现,我们都会走近一段历史!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敦煌考察时说过,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御祭古道,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桂东有一首*歌,汝城有半条被子,资兴有一湖碧水,安仁有一场盛会“赶分社”和一条古道“御祭古道”。找寻和保护性开发安仁御祭古道,任重道远。“古道”漫漫,“寻古道”亦漫漫,我多想寻求一帮子有志于挖掘安仁古文化的人,或提供线索,或亲历探寻属于安仁人民的“御祭古道”,让古道为安仁的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和美丽安仁建设添光增彩。
来吧,朋友,安仁有一条“御祭古道”。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安仁“御祭古道”!
李琼林,湖南安仁人,文学学士。安仁县*协副主席、县文联主席,湖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坚持地方文化挖掘整理工作,作品散见于《郴州日报》《郴州风》《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报刊,多次获全国散文创作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