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论坛 三位同时代伟大思想家的简介孔子苏格拉 - 安仁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安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三位同时代伟大思想家的简介孔子苏格拉
TUhjnbcbe - 2025/2/8 16:34:00

简单介绍一下,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指的是前年-前年间中国、印度、古希腊、以色列等地区几乎同步出现了精神生命的终极觉醒,真正意义上的“人”出现了,继之,真正的人的作品——文化经典,流传下来了。

一般认为“轴心时代”的概念年被提出,“轴心时代”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可是,通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故使得轴心时代这一遥远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始终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阐释。

轴心时期,几个重要传统分别出现代表人物——

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中国出现了孔子,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在犹太人世界出现了耶稣(最后一位,和前三位生活时间跨度过大,不能并列)。

一、年龄关系

苏格拉底(公元前—公元前)

孔子(公元前年9月28日~公元前年4月11日)

佛陀释迦牟尼(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共活了80岁,孔子比释迦摩尼大14岁,佛陀在世年份说法很多,采用此一说)

二、思想异同

孔子

1、哲学与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里有两层。俗话说钱是自然的天,如其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则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类命运的赋予者。如其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孔子还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在人性问题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先天的人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气习染不同而使之悬殊。

孔子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他一生“不语怪、力、乱、神”,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在认识论和知行观上,孔子虽然承认人有“生而知之”,但强调的是“学而知之”;他既重闻见,兼重思维,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言行一致。

2、理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

孔子对“仁”含义的解释颇为宽泛而且多变,每次讲解都不尽一致。因为在他看来,“仁”是一种主体的体验及实践问题,不必从要领上明确界定,也无需理论论证,他只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人而作出不同回答。

一般认为“爱人”是“仁”的主旨,所谓“爱人”,积极地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正》),消极地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即“忠怒”这个“一贯之道”。

“仁”的出发点就是承认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人,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孔子的“仁”人微言轻伦理思想,可以涵盖一切善良的品行,他提出的孝、悌、忠、信、恭、宽、敏、惠等许多道德规范,都从属于“仁”。

在如何实现“仁”即道德修养的功夫方面,孔子认为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只要“能近取璧,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即能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可以了。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意即主要是靠主体的自觉,不能光有主观愿望和动机,选择道德行为的自由人人都有条件,没有任何理由或借口不去实践“仁”。其次,孔子提出了“仁者安仁”的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即道德不仅要靠意志,也需有情感,这是自觉性来源的心理基础。

3、政治思想:“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体现。

他反复主张“为国以礼”、“齐之以礼”、“约之以礼”。在“礼”与“仁”的关系上,孔子一方面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义”,另一方面又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主张礼乐治国,便更突出以德治国,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道之于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即认为道德教化在政治中的作用,决非刑罚所能达到的。

孔子要求统治者必须有表率的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为政者本身正直后,才能在处理政事时做到公正。孔子还主张在政治上的“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则,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由“正名”出发,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认为,为政的理想目标应是“足食、足兵、民信”,其中以取得“民信”为先。至于政治形式,孔子主张君主集权,但又反对个人独载和大臣专政。

4、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

在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孔子不仅培养了众多的学生,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证·述而》)因此在其弟子中有各种身份的人。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即既能辅助统治者施政,同时也是“志于道”、“谋于道”、能够“喻义”、讲求道德的人。正因为孔子以培养“君子”为其教育宗旨,所以他反对“家稼”、“学圃”这些具体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教育内容以“文、行、忠、信”所谓“四教”为主,其中“文”即指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的典籍,而“行、忠、信”都是属于德育教育范围内的。所用教材是经他整理过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还有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思想,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敏而为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等等。

苏格拉底

1,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他的两位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都给他写过卷帙浩繁的记述,但两人叙述的非常不同。

现在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的了解绝大多数是来自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2,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2.2,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2.3,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佛陀

佛陀(Buddha),这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译。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意思是“觉悟的人”。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尊称。

亦译作“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意译为“觉者”、“知者”、“智者”、“觉”。

1,觉有三义:自觉、觉他(开导众生觉悟)、觉行圆满(彻底的觉悟,究竟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槃)。人类充满了痛苦,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因为它们有用处,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系,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和涅槃。因此我解释这些法……。”

2,佛陀视所有的众生为自己的父母,视所有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他劝国王“以法治国,以德化民,不行非法事”;“多行善护之事,不要暴戾”。他劝所有的人都“以慈悲为要”。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大小国家林立,战争不断,有一年,阿阇〔shé〕世王因一桩小事感到不愉快,一气之下要攻打越祇国,佛陀即用至诚的言说进行了化解;当凶恶残暴的琉璃王,统领大军来灭亡迦毗罗卫国时,佛陀曾三次一个人坐在大军必经之路的枯树下,拦住军队,琉璃王为其慈悲的劝说所感动,三次下令撤军。

佛陀还劝有缘的国王皈依佛门,成了对内不用暴力、对外不动武力的仁慈君主。

3,四圣谛

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

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道路--出世间的因。

4,十善业道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5,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什么是无明?就是无所明了,什么也不明了。无明究竟是什么?较文雅的说,就是愚痴,所以人是怎样生来的,就怎样死去。所谓“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愿断绝轮回、不愿截断生死流。反而愿顺流而生,不愿逆流了生死,所以有无明。

有了“无明”之后,就有“行为”。什么行为?就是男女的性行为。因为不明,就要造业,就要颠倒。颠倒之后,就有这种问题发生。发生之后,就有了“识”。

有“识”(父母精血成的胎儿)之后,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后,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满,出生于人间,便有“触”的感觉,能分别冷暖软硬。

有了感触之后,便生领“受”作用,在顺境晓得快乐,在逆境晓得痛苦,随时随地生起“爱憎”的感情。

有了“领受”之心,便生一种爱心。

有了爱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为己有。人贪恋财货女色,而生出种种的欲望。有了爱心,乃想尽方法,把它取来,归为己有。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因此,尽造不清净的身口意三业。

因为造了业,就有受生的果,继续而有来生。有了来生,又有老死。众生都是这样接接连连不能断,纠缠不清,无法离开生死轮回。

欲想离开生死,首先要断无明。无明彻底解决,其它十一个因缘就不会相生,这才真正断了生死。修行人,要断欲去爱,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了生脱死。否则的话,修到尽未来劫,也不能了生脱死。

把根本无明破了,就是断淫欲。这时没有欲念,没有烦恼,即得解脱。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染污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修道人,一定要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不能依靠任何人。当然善知识还是需要来指导,指示正路。否则,盲修瞎炼,无有是处。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总而言之,要受人所不能受的。一定要持戒。守规矩。如果不持戒。不守规矩,那就不是一个修道人。

6,六度波罗蜜

一檀波罗蜜 二尸罗波罗蜜 三羼提波罗蜜 四毗梨耶波罗蜜 五禅波罗蜜 六般若波罗蜜;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邪见)。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它被称为六波罗蜜。

所谓六度万行,不是向外去找,要向里面去找,从你自性里先做,从自性上用功夫。

。。。。。。

(全文完)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位同时代伟大思想家的简介孔子苏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