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论坛
今天的莱芜指的是,济南市莱芜区(原为山东省地级市,年1月划归济南市)
莱芜,古称“嬴、牟”,别名凤城。位于地处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北邻济南市章丘区,东临淄博市博山区、沂源县,南临泰安市的新泰市,西邻泰安市岱岳区;地形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总面积.21平方千米,原辖2个市辖区;年常住人口.6万人
莱芜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莱芜战役”。
莱芜市荣获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年,莱芜市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莱芜编修地方志始自宋末金初,至年(民国24年),共修成志书8部,这八部分别是
1宣和:钟离修版本《莱芜县志》
2嘉靖:陈甘雨版本《莱芜县志》
3万历:鲁邦教版本《重修莱芜县志》
4万历:胡士奇版本《增修莱芜县志》
5康熙:叶方恒版本《新修莱芜县志》
6光绪:何联甲版本《莱芜县乡土志》
7宣统:张梅亭版本《莱芜县志》
8民国:亓因培版本《续修莱芜县志》
历经战火与岁月的洗礼
现仅存五部,这五部分别是
1明嘉靖《莱芜县志》,
2清康熙《莱芜县志》、
3光绪《莱芜县乡土志》、
4宣统《莱芜县志》,
5民国《续修莱芜县志》
五部县志详细解读分别如下
1莱芜境内目前为止,已知存世最早的县志为《嘉靖莱芜县志》
《嘉靖莱芜县志》八卷
明陈甘雨纂修。
陈甘雨,字应时,号少渠。福建莆田人。公元年(明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公元~年任莱芜县知县。上任后“修蔽茸颓,率有成效”。当时莱芜因地处偏僻山区,未设驿站,只设置了一些铺舍,负责文檄传报、使宾往来,多集中在城区周围。
他到任后在北部要冲增设和庄、瓮口(青石关)两铺。
莱芜及其周围矿冶比较发达,矿冶工较多,公元年(嘉靖二十六年)青州府暴发以姚世清为首领的矿工暴动,陈甘雨随参政韩威、知州沈震等前往“剿抚”,姚世清被擒,矿工暴动被平,为此受到明廷诏赏。
莱芜县治后堂和吏所均毁坏已久,致使官治无堂、吏退无所,由他主持新盖官堂4间、吏舍40间,使官坐其堂,吏居其所。
他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文物古迹的保护,下车伊始即“望羊祜之巅,吊史云之祠,陟安期之山,访孟止之亭,求季嗣之墓”。还刻立了孟子“止嬴论谈碑”、季札“使齐伤感碑”、平暴“三勇碑”等。
为了教化士民,特为“实德著于当时,余芳流于后世”的乡贤高朗、董瑾、李访、王勉、陈渠、王守身等树立牌坊,并将旧神观改为“季孟行祠”。
他在泰山及城南仙人山、凤凰山、城北圣水庵等地留下多处大字摩崖石刻,如“中流砥柱”、“第一山”、“东鲁名洞”、“高深绝处”、“过此者圣”等,书法俊逸。他还第一次将莱芜的景观筛选出八景,并赋诗吟颂,诗文清雅。
当时罢归故里的章丘名宦、“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李开先称其“青年博学,有规措之才,警敏之智,临政略无难色而绰有能声,刑清事简。
陈甘雨历任中顺大夫、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吏部郎中等职。
此书卷首有李开先序、陈甘雨序;
各志则沿用了大序、小序的优良传统,大序为前言,小序为各细目之叙。
如《人物志》大序载:“按志云地灵人杰,言人物之于山川之毓秀……详志诸在,以备仰风式德者采焉。
”又如《建设志·邮传》小序称:“周礼市有候馆,此驿之始也,《左传》楚子乘阻,此驿马之始也,我朝稽古定制,要冲之处,咸设马驿,各序叙述了其篇目内容设置的原因及意义,简明扼要。
志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文字洗练。李开先评价其:“于政务丛集之余,能摭故实,采新闻,而为莱芜一佳志”,“有余力而为是举,固有以也”,其内容“无一字之虚言,为千载之实录”,成为莱芜现存最早的县志……”代表了明代方志的水平。
原书嘉靖二十七年(年)刻本仅存天一阁之孤本;
另有上海古籍书店年影印本。此为现存最早的莱芜县志。
2目前为止,莱芜境内已知现存世的第二早的县志为《康熙莱芜县志》
《康熙莱芜县志》五册十卷
清康熙钟国义编纂
叶方恒主修
钟国义,字赤松,浙江山阴人,顺治十五年()孙承恩榜进士。康熙三年,公元~年任莱芜县令。
他在任期间,不但编纂了《康熙莱芜县志》初稿。
史书称赞:“实心惠您,百废俱兴,邑本山城,非弛传孔道,经制协济新嘉东源等六驿,实为章丘猾胥引差入境,驿骚之苦,几成积弊,国义奋然详革,民困顿苏,升兵部主事,去,士民立碑,志去思焉。”
叶方恒
明末清初昆山人,字嵋初,号学亭、静默。
叶重华长子,
叶方蔼兄,
孔府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岳父。
明崇祯十五年(年)举人。
清顺治十五年(年)进士。
授贵州贵阳府推官。
康熙八年(年)知山东莱芜县。
下车即视察民间,了解赋税户口情况。在任期间连年干旱,青州饥民千余人流寓莱芜,他根据泰安府郡招民檄文,遣抚流民,备资遣归。仿照古制社仓法,募捐屯积粮食,以防灾年。
创建正率书院于城西,月试诸生,鼓励士子要饬躬敦行,并作讲语十六则,教育民众。县署堂廨因地震倾危,
他主持对内堂进行整修,加盖小屋数间以藏案牍,新建厅堂三间,命名“景范堂”,以志学习范贞节先生釜鱼甑尘、清白守节、好廉自克之风,作为考治讲政之所。改建贞节先生(范丹)祠,以教化士民。政简刑清,废坠皆复,士人以其同范丹、韩韶相并提。
他曾上呈《申覆开矿详文》,详细叙述了罢开铜铁矿的理由:一是靡费资本,无可赔补;二是伏莽发机,矿徒造反;三是潜踪之地,隐匿逃犯;四是,引发争端,梃搏互伤;五是挖伤山脉,耗竭流泉。由此,清廷鉴于明末开矿引发多次矿工起事十分重视,对采冶持谨慎态度
任职期间,更是在前任莱芜知县钟国义基础上,主修康熙《莱芜县志》五册十卷。该志上承明嘉靖、万历莱芜县志,截止康熙十二年(年)分图志考,封域志,建置志,贡赋志,秩官志等。
补录了明中期,到清前期的珍贵史料。在莱芜历史文化传承上,有重大意义。
3目前为止,莱芜境内存世的第三部县志是《光绪莱芜乡土志》,它也是古代莱芜历史上唯一的一部乡土志。
《光绪莱芜乡土志》一册
清光绪何联甲编修
湖北安仁县人,拔贡出身,光绪三十年()任莱芜县知县。莱芜邑志创修于明嘉靖二十七年()知县陈甘雨
到《康熙莱芜县志》自此以后,即未有续者。
何联甲宰莱芜后,见旧史湮没,欲修新志,又感史料缺乏,遂集邑中人士毕松龄等先修莱芜县乡土志。《莱芜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
现在市上见到的影印本《光绪莱芜乡土志》是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
这是莱芜市史志办继年、年分别出版明嘉靖《莱芜县志》影印本和点校本,年出版清宣统《莱芜县志》影印本、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影印本后,整理出版的第四部旧志。
全书共一册,分设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石印等内容。
此志内容简明,取材极精,可谓莱芜县方志的缩影,实为善本。
4目前为止,已知存世的第四部莱芜县志,是《宣统莱芜县志》。
《宣统莱芜县志》六册二十二卷
清宣统张梅亭编纂
王希曾编修
张梅亭(-)字雪安、松庵,号对溪。年(清光绪八年)出生于莱芜曹家庄。9岁能写诗作文,20岁中秀才,30岁中举人。
年着手私纂失修余年的《莱芜县志》。历经4年,初成志稿。年考中进士,遂在礼部任主事,兼任齐鲁学堂教习,教授史地。13年后挂冠归里,曾受聘于莱芜古嬴民众学校教授古文,后办设塾授徒。其间重修县志,便“检视旧稿……重加缀辑,补其缺略,正其谬误……稿凡四易,历三四寒暑,引用书至百种而后克成”(《莱芜县志·序》),年由济南启明印刷社承印出版。
王希曾,字景沂,年生于莱芜北王善村。他五岁跟随父亲读书,十二岁考中秀才,弱冠之后,即为优廪生。十三岁因父亲病故而辍学,但仍勤奋学习,读书万卷,被雅称为“书箱子”。
《莱芜县志》全书二十二卷,首一卷,分为:卷一至卷七地理志:沿革、疆域、山、汶淄二水、泉源、古迹、名胜、编里、风俗、物产
卷八建置志:城池、署廨、祠坛、仓廪、桥梁
卷九至卷十官师志
卷十一田赋志:户口、田制、赋役、征榷
卷十二学校志
卷十三至卷十四选举志:进士、举人、武举人、贡生、文仕、武仕
卷十五艺文志卷十六金石志
卷十七至卷二十一人物志:名臣、循吏、儒林、文苑、忠节、孝义、隐逸、技术、流寓、列女
卷二十二大事记、后跋。
此志虽属私家之作,而搜罗之富,取舍之严,从体例到内容,皆极为精备。
5目前为止,已知存世的第五部莱芜县志是《民国莱芜县志》。
《民国莱芜县志》十三册三十八卷。
民国县长李钟豫督修,
举人亓因培编修
拔贡许子翼编修
廪生王希曾编纂
亓因培(—),字养斋,号荇荪。山东省莱芜县(现为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大官庄村)人。
年中秀才,
年中举人,
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年秋,被泰安、莱芜、新泰、蒙阴、沂源、肥城等七县推选为广州非常国会护法议员。年,陈炯明叛乱后,与山东的6名议员共同起草并签名发表《广州非常国会声讨陈炯明宣言》,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反响。
年12月,出任博山县县长。年秋,与许子翼、王希曾等人共同编纂《续修莱芜县志》
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影印本原著由民国李钟豫督修,亓因培、许子翼、王希曾编纂。三人共同议决,以宣统志为蓝本,酌採各家谱牒、碑记、传志,博采各区采访员采访的资料,使门类更加齐全,内容更加丰富。亦撰写了序言。
全志一函十三册、共三十八卷,分有舆地志(七卷)、政教志(十卷)、人物志(十三卷)、艺文志(七卷)、大事记。年由济南善成印务局铅印。
莱芜市史志办秉承抢救保存珍稀文献、传承历史文化、服务学术研究的宗旨,自年始,将现存五部旧志进行了电子化扫描,先后咨访了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莱芜市档案馆,对缺损书页进行差缺补漏,还原志书原貌,统一尺寸,按原志格式重新整理出版,既保持了旧志的原汁原味,又对志书存在的错讹进行了修订,对字迹不清或缺失的内容经过考订加以修补校正。为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社会各界了解研究莱芜历史、传承地方文化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