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论坛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
廊桥在中国有多年的历史,早在汉朝就已出现相关记载,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逐渐没落于近代。
在中国,每一座古廊桥都承载多重角色:它既是休憩场所、祭祀神庙、交易市场,也是娱乐平台、地标建筑、文化长廊……在当地居民心目中,廊桥不仅是一座公共建筑,更是团结乡民的纽带、代表地域文化的图腾。
“追桥人”鲁晓敏对廊桥的爱,深入骨髓。他用十年的时间,行走了十多个省市,探访了数百座廊桥。在他的眼里,廊桥不只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在它背后还可以看到古人的信仰、坚守和智慧。散落在大江南北的古廊桥究竟有多少?至今未有定论,不过它们的现状让人牵挂。
造桥人、守桥人、追桥人......廊桥的故事,只有被人铭记,才终不会成为一场“遗梦”。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专访《廊桥笔记》作者鲁晓敏,跟随“追桥人”的足迹,开启一场中国廊桥的文化寻访之旅。
《廊桥笔记》鲁晓敏(著)吴卫平(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4月。
作者鲁晓敏,身后为江西信丰县玉带桥。鲁晓敏图
澎湃新闻:最初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对廊桥着迷?
鲁晓敏:我出生于浙西南丽水市所辖的松阳县,这里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着75个中国传统村落。丽水市也是中国传统村落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几乎开车五到十分钟,你就能遇到一个古村。从年开始,我一到节日放假就往山上跑,去欣赏散落在民间建筑上的传统文化。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古村落都有类似的布局,像“标配”好的一样:比如村中皆有河流穿过,在水流出口的位置上必架有桥梁。在浙西南一带,木板桥也好,石头垒砌的桥也好,大多桥上都盖有房屋,我们把这样的桥叫做廊桥。
廊桥跟古村落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随着不断深入了解,我渐渐发现作为古村里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廊桥是集大成者。它可以体现村落宗族的关系,可以作为风水建筑,起到祈福祭祀的作用,甚至还承担了寺庙、学堂、戏台等功能。在古代,嫁娶出丧时要经过廊桥;端午节时,人们会在桥上丢粽子纪念屈原。在西南一带,侗族廊桥的桥内空间变成了市场,当地村民在里面赶集。总而言之,廊桥就像一个人生大舞台,很多民间风俗会呈现在上面,包容万象。
浙江松阳普济桥
贵州省黎平县地坪桥
澎湃新闻:为写《廊桥笔记》这本书,您亲自走过了多少廊桥,做了哪些准备呢?
鲁晓敏:年初,《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邀请我写一篇介绍中国廊桥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当年第5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了。这篇文章是我写这本书的契机。那时候我还没有去过那么多廊桥,但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阅读了很多学术资料和书籍,在海量的资料中寻找廊桥的身影,并把它们在中国地图标注出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张“廊桥地图”。当时我就想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沿着这些密密麻麻的线,到实地去走一走,去印证这些廊桥是否还存在。
从年起的十年里,我陆续走过十几个省市的多座廊桥,大部分是利业余时间去的。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把廊桥的地理位置、建造年份、尺寸等资料先整理出来。有时候书本上的记载与真实情况有出入,数据模糊,我还专门买了仪器去测。
“追桥”的爱好虽然小众,我们也有自己的圈子。比如说谁在哪个地方发现了一座特别的桥,我们得到消息后,都会想办法去现场看一看。就像这本书的摄影作者,我的好朋友吴卫平,他去过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追过多座桥,只要有什么新发现,大家都会互相分享。
四川安州五福桥
浙江庆元县月山村白云桥
澎湃新闻:您在书中写道,古时候“廊桥”大多也被叫做“风水桥”。人们最初打造廊桥是出于怎样的目的?
鲁晓敏:古代人们相信天地间有神灵,自然之中有些不可预见的力量。因此,在考虑到居住空间的时候,古人就讲究起了风水。比如村子要坐落在四面环山的谷地之中;村背后的山要高,叫做“靠山”;村子前要有比较宽阔的田野,叫“明堂”。村里还一定要有水,负责灌溉和生活。而水的流向也是很有讲究的,最好是从西北方向流进,东南方向流出去,对应到古代八卦上,西北方向叫“乾”,代表着天门,东南方向叫“巽”,代表地户。古人相信“聚水为财”,所以水流出去的地方,最好能看不见,于是就在水口的两边种大量的树木,再在上面架一座廊桥,起到掩映的作用。水流经的路线,会设计弯道、台阶,放慢水的流速,聚水的同时也起到防汛的作用。
廊桥两边还会修建寺庙。比如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村,有一座廊桥叫“护关桥”,桥边有一座“时思寺”,始建于宋代,木结构建筑保留得仍然非常完整,在它的边上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宗祠。在其他地方,有实力的宗族还会在廊桥边上建亭台楼阁水榭等等。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地村的护关桥和时思寺。
廊桥的命名和风水也有关系,比如有的直接被叫做水口桥、水尾桥或阴阳桥,还有叫永镇桥、锁星桥、护关桥,甚至周易里有一个卦辞叫“元亨利贞”。还有廊桥被命名为“亨利桥”,听起来颇为洋气。龙也是水的象征,所以还有许多与龙有关的名字,如接龙桥、迎龙桥、护龙桥、保龙桥、回龙桥、攀龙桥等等。
湖南安化复古桥上的阴阳图
古时候人们相信“蜈蚣可以克水中恶龙”,因此刻在桥墩上来保护廊桥。图为湖南安化马渡桥桥墩上的蜈蚣。
浙江庆元县有一座“*水长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据说建成不久后,廊桥总是被水给冲垮,庄稼经常欠收,家里畜生也常丢失,村民觉得不对劲,就请风水先生来看一下。风水先生神叨叨,说水口太宽不聚财,要把桥往上游迁两百步,那里正好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山,同时还要把廊屋从15间加长到21间,山和廊桥的组合就好似一条铁链拴住两只看门犬。村子按照风水先生的话改造后,不久就变得风调雨顺,桥再也没有塌过。这传说听起来很神奇,但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其实根本没有什么迷信,而有一定科学道理,因为这座桥原来处在水流经的渠道上,一到汛期,水流速度加快,桥梁自然容易冲垮,往上移步恰好是水流拐弯的地方,水流速度下降。桥建好后,村民还做了很多别的事情,比如在桥两边种了很多的柳杉,还修建了堤坝,都起到了保护廊桥的作用。
浙江庆元县*水长桥
澎湃新闻: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那纵观全国,廊桥有哪些种类呢?
鲁晓敏:全国各地的廊桥虽然乍一看都差不多,但因为建造工艺的不同,也有很多种类。比如说木平廊桥、伸臂式廊桥、石平廊桥、石拱廊桥,另外最著名的还有木拱廊桥。这种廊桥巧妙地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支撑在两岸的岩石上,不用一根钉铆,在所有的廊桥中可以说科技程度最高,文化价值最丰富,被认为是中国在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构造。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汴水虹桥就是木拱廊桥的雏形,但它没有廊屋,且木头之间是捆绑,不是榫卯对接的结构。现存的木拱廊桥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跟福建北部。
甘肃文县阴平桥
甘肃文县阴平桥内部
澎湃新闻:廊桥不仅仅是建筑,它的存在也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您看来,廊桥可以反映出哪些特色地域文化呢?
鲁晓敏:福建连城有一座“云龙桥”,非常有意思。当地客家人有一个风俗叫“走古事”,每年元宵节期间举行,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走古事”当天,队伍就会来到“云龙桥”桥下,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就像现在的狂欢节一样(注:“走古事,出七棚”。棚,为扮演古事的一个轿台。每棚古事需由房族挑选身体健壮、胆量大的八岁左右男童两名,按戏剧内容装扮,勾画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主角,一名扮底座的护将。天官直立在一条铁杆上,腰身用铁圈固定。武将坐立在轿台上,分为两层。轿台四周饰上精美的画屏。据说每棚约四百余斤,须用二十人抬。)
福建连城罗坊云龙桥
当地人在云龙桥下“走古事”。
在浙江景宁县,通过我自己的走访,我发现这里50多座廊桥中有6座上都建有戏台。当地是香菇的主要产地,因此流行一种“菇民戏”(注:一种起源于明朝的戏曲剧种,在婺剧词曲的基础上,吸取赣南乱弹唱腔的特点传唱开来。演员本身就是菇民,他们一边生产,一边在劳动空闲时演唱,因而得名。)每年香菇采摘开始前,村民会在廊桥戏台上表演,以祈盼菇民平安归来。另外遇上节庆或寿诞,村里也会在上面唱戏、演傀儡戏。
浙江景宁县胡桥
胡桥上演出木偶戏《借衣劝友》(徐立冰摄)
在被称为“中国廊桥第一乡”的浙江庆元县,每年端午节,当地人会上廊桥,往河里丢粽子,纪念屈原。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很多少数民族活动也会在廊桥举行。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廊桥都是当地人公共聚集的重要空间,是体现地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广西三江岜团桥
三江程阳桥上的民间手工艺人。
澎湃新闻:廊桥起到如此重要的功能和角色,那么古代人是如何管理和维护廊桥的呢?
鲁晓敏:湖南安化有一座廊桥叫“永锡桥”,八十多米长,很漂亮,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百姓捐资修建。由于花费巨大,当地出于公平公正的考虑,便举行了大型的招标活动,许多工匠前来竞标。
当时竞标的方法叫做“木马择匠”。所谓的“木马”就是锯木头时候,用来固定木材的工具。竞标者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木马的制作,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做好后丢进水里,泡上一天。第二天,再把木马捞上来,把零部件拆开,看有没有水渗透到榫卯缝隙去。如果没有,说明工匠的手艺出类拔萃。那次竞标,一位姓吴的年轻木匠就通过“木马择匠”的方式脱颖而出,成为了永锡桥的造桥师傅,该桥至今也有多年历史。
木马,就是锯木头时候,用来固定木材的工具。
湖南安化的永锡桥
而除了严格的招标体系外,在廊桥上,我们还可以找到“梁书”,即在廊屋主梁的木头上刻上或写上主修工匠、协修工匠、监修人员等人的姓名,这一方面代表了他们的荣誉,另一方面也作为质量保证的凭证,万一桥出问题了,每个环节都有迹可循。
永锡桥廊道
永锡桥桥碑
还是在湖南安化这个地方,古代的时候,这里每五里路就有一个“守桥人”,每五年就公开竞选一次,当选的通常都是有责任心,有教养,在当地很有威望的人,比如退休官员、高寿的长者、考取功名的秀才等等。而走桥人通常就充当了“验桥人”的角色,在桥建好后,第一批过桥。
另外古代还有专门负责兴建、管理廊桥的民间组织,叫“桥会”。会长通常也由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成员也是选举出来的。建桥后,如果有多余的善款,桥会可以拿去买下一座山或一些粮田(山上树木一部分可以作为建桥的材料,一部分可以卖掉换钱,而粮田也可以通过出租的方式赚钱),通过这种投资的方式,满足廊桥日常维护需要的开销。
古时候老百姓的自治能力很强,并且把廉洁的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桥建好后,所有的账目都会进行公示,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每一道方案的变更都要经过民主协商,公开透明。
浙江泰顺文兴桥
文兴桥的“守桥人”钟蓝玉
澎湃新闻:通过十年的探访,您认为廊桥在中国建筑史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保护和研究廊桥文化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鲁晓敏:在我眼里,廊桥除了拥有交通功能之外,它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图腾之一。特别对于生活在乡村的人来说,廊桥关系到了一个姓氏,一个宗族,一个镇乃至十里八乡的命运和兴衰,是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
在福建周宁县,有一个“三门桥村”,村子里有两大姓氏,一个姓吴,一个姓叶,虽然是两家人,但两个家族关系很和睦,其中的缘由就跟桥有关。据说,清末的时候,两家人合资修建了一座40多米长的廊桥,取名为“三门桥”。但到了民国的时候,桥被洪水冲垮了,于是两大家族合力出钱把桥重建了起来。没想到过了十年后,这座桥又被土匪烧毁了,一直到解放后的年,两大家族第三次合作,在原来遗址上又建起了一座石拱桥,想不到第二年又被特大洪水冲掉了,村民没有气馁又重建了起来。就这样三番五次,两个家族的一代又一代克服重重万难,把建桥的信仰传递下去,这座桥变成村民的情感纽带。
浙江庆元县,村民重建濛淤桥(郑承春摄)
再举一个例子,位于浙江龙泉市的永和桥,是目前浙江最长的明代廊桥,全场多米长。相传桥初建时,当地项边(西溪)、刘坊(南涧)、*坛村(东湖)三村对桥址的意见不一致,*坛村想要建在村口,另外两个村想要横跨安仁溪上,争论不休下,*坛村就*气不干了。项边和刘坊把桥建好后,*坛村也独自建了桥,然而双方互不往来,娶亲嫁女都要绕道而过。没想到后来,一场特大洪水把两座桥都给冲垮掉。当时的龙泉县知县就出面调解,让三村重归于好,共同筹资,重建新桥,故改名为“永和桥”。
永和桥头人来人往
永和桥桥窗
每一座廊桥都有很多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就可以看到,廊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廊桥文化永远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