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论坛

安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馆奴樊建川若能死在建博物馆的路上,是最大 [复制链接]

1#
啥药物能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pf/mipso_6162073.html

馆奴樊建川

曾颖向勤

年3月29日,《小崔说事》在中华世纪坛演播厅录制节目。坐在观众席前排的一群老者直让*咂舌,他看见了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均、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彭德怀的侄女彭钢、任弼时的女儿任远芳、邓子恢的儿子邓淮生、左权的女儿左太北、陈毅的儿子陈丹淮、*克诚的儿子*煦、陈赓的儿子陈知建、戴安澜的儿子戴澄东、卫立煌的儿子卫道然……

这些老人,每一位都能成为《小崔说事》的主角,却组成亲友团奔一个人而来,此人就是樊建川,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聚落的主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安仁古镇,因大地主刘文彩的刘氏庄园闻名全国,中国最早的阶级斗争博物馆“收租院”就在这个小镇上;如今,更多人知道这里是因为“建川”。

很多看了这期节目的人都潸然泪下,因为樊建川说到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十年前曾经受的苦难。更多人被樊建川感动,缘于他一直孜孜不倦收藏这些苦难,而这,也是他一个人毕生的战争。

樊建川,祖籍山西,生在四川宜宾,54岁,戴副眼镜,最爱穿馆里统一制作的T恤,不是白就是黑,胸前有字,要么“忙时吃干闲时吃稀”,要么“为人民服务”。汶川大地震后有一段时间他常穿T恤的图案是一只胖胖的猪儿,旁边配文“我肥我坚强”——彼时他收留了一头在地震中埋了36天却没死的猪儿,并亲自赐名“猪坚强”,一时间,这头猪的名号满天下,比他樊建川还出名。

樊建川的收藏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收藏时间不长,也就50年;收藏文物不多,也就万件,其中有多件还是国家一级文物。”他有些骄傲地说。从那时老师写给他的评语收藏起,他将近年来中国经历的苦难、走过的路程、留下的印记,化作一件件陈旧的实物、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一段段感性的文字,存于馆中,不敢独享,示于世人。

所谓聚落,在樊建川这里,不是它的本意——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而是文物或者说是博物馆的聚集地。聚落有地亩,建成8年,修馆20余座。已经建成并开放的10多座馆分四个系列:抗战系列博物馆——为了和平收藏战争;文革系列博物馆——为了未来收藏教训;地震博物馆——为了安宁收藏灾难;民俗系列博物馆——为了传承收藏民族灵*。

很多老兵愿意上樊建川那里去,有的甚至因能在这里的老兵手印墙上留下自己的手印而心满意足。无论谁,无论他曾“效忠”谁,只要曾上过战场,总能在这个聚落里找到共鸣。

每一个馆都藏着无数老兵的故事。樊建川对我们提到了一位叫罗伯特·格鲁伯的援华美*老兵。他在垂暮之年来到了留下青春记忆的中国,坐着轮椅来到建川博物馆。樊建川搀扶着老人走进援华美*馆,他至今清晰记得当时那一幕——“进来后他就问了我一句话:这个馆都是纪念美*的吗。我说是。他一下子就哭起来,不是小声哭泣,而是嚎啕大哭。可我看到他的眼睛里没有泪水,他已经84岁了,泪腺已经萎缩。后来他给我敬礼,他说他代表所有美*老兵感谢我给他们建了一个馆。我赶紧还礼,我拉下了他给我敬礼的手,我说,我们才应该感谢你们,当年仅美*就牺牲0多名飞行员,中国人不应该忘记你们。这位老人当年为了帮助中国人民而失去了自己美好的爱情。他孑然一身,孤独终老。”

我们在采访樊建川时,一位叫岩田隆造的日本僧人正在当地媒体记者的陪同下前来博物馆谢罪,他敲响太鼓,向壮士广场上的多位“壮士”忏悔日本当年的罪行。这个70多岁的老者当年并未参加战争,樊建川仍热情地接待了他。在这之前,盐谷保芳、小林宽澄等一些日本老兵都曾高调来华谢罪,而且无一例外的都到过建川博物馆。樊建川说,他多么希望这些老人能长命百岁,只有这样,老人们才能继续坚持他们的谢罪路,他们的言行才能带动更多日本人正视那段历史。

樊建川姓樊,很自然地在江湖上得下了樊傻儿的绰号。他也不恼,常常以此自呼。生活上他不讲究,抽一二十元一包的烟,穿几十元一件的衣服,其余生活需求,都一概简陋处之。他说:“博物馆是耗钱的事业,投入大,产出少,手不紧点怎么行?!你看过哪家企业8年没有收入却还能运营的,我们也算是创了一个奇迹。”馆里员工,开门一天就得8万。他想了些招:将馆里空地利用起来种菜喂猪,自给自足;每个馆内也不安空调,将水抽到房顶再喷淋下来,低碳降温。

在文物的收集和整理方面,这个“傻儿”精灵透顶:他要知道哪里有文物,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弄回来,有时还是厚着脸皮——比如他去要聂荣臻元帅抗战时用过的公文包,硬是睡在元帅女儿家沙发上赖着不走。汶川大地震后到处都在抗震救灾,他瓷器馆里烂成一片,损失多万,自家都成灾区,还忙着给重灾区提供支援,关键是,他趁许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已经发动“大部队”到各个灾区收集物品,一车车的往家拉。震后一个月他就建起了地震博物馆,观众蜂拥而至,惊了:件文物堆满了0平方米的展厅,第一架冲进灾区的冲锋舟、温家宝在灾区用过的话筒、扭曲的铁轨、从废墟中掏出的书包、学生们还没写完的日记……

傻儿不仅不傻,骨子里还有一种当下社会最欠缺的对理想主义的豪气。早年多年前他就立下遗嘱,待他百年后将博物馆捐给成都市*府,自己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也不让女儿“掺和”这些事儿;去年底他又鼓捣出一张CD,自己唱了12首歌,在博物馆里发行。他不忘发挥自己的搞怪才能,将当知青时广为流传的段子唱进歌中。他说,这12首歌就是他葬礼上的哀乐。跟我们聊着聊着,他突然唱了起来——“送战友,踏征程”,然后飞快地对我们说:“多好听啊,你就躺在那里,听着真舒坦呐。”他说,他樊建川若能死在建博物馆的路上,是最大的幸福。

访谈:

我觉得自己可能还是“有病”

记者:您最开始是收藏幼儿园老师给你的评语,后来怎么就转为专门收藏抗战文物呢?发生了什么事情触动了您吗?

樊建川:也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兴趣和愿望呢?第一,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读书,从幼儿园读到大学是很自然的事情;第二个问题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坚持;第三,我还有个背景,父亲的*人背景,我受他的影响当过兵,后来也当了老师,经了商,有了钱,条件比较具备;第四是我遇到了比较好的年代,这是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它给了我很大的空间,*治比较清明,允许你去收集这些东西。再一个,我一直就是一个比较敏锐、比较有责任的人,我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